营山:以工代赈激活乡村振兴原动力

2022-08-11 08:28:17来源:南充日报编辑:王青山

朝阳村省级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一景

农业园区一隅

图片由营山县发改局提供

●邓坦妮

“路修好了,生活必定越来越好。”今年上半年,在营山县东升镇朝阳村,该县2021年以工代赈示范工程村道公路建成并完成验收,参与村道公路建设的罗明成憧憬着未来。

罗明成是营山县东升镇朝阳村村民,正是这次营山县开展以工代赈工作的受益者。营山县通过实施以工代赈政策,即“以务工代替赈济”,把以工代赈项目融入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设施完善、乡村振兴产业配套等项目,有力推动了农业水利、农村道路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新建、改造提升和经济发展,加快了项目实施地区农村群众增收致富的步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A以工代赈在家门口挣钱

走进营山县东升镇朝阳村,笔者被整齐连片的高标准农田所吸引,沉甸甸的稻穗迎风摇曳,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据了解,东升镇朝阳村地势平坦,群众收入来源主要以粮油种植为主,由于基础设施滞后,经济效益并不明显。2021年,该村争取以工代赈中央预算资金500万元,整合其他涉农资金2100万元,用于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整治河道、建设村道公路。项目建设过程中,像罗明成这样的特殊困难对象就成了用工的首选。

“当时村上有修路的工程,村干部就打电话叫我去打零工。”对于罗明成而言,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是个意外的惊喜。罗明成身体不好,出去打工也没合适岗位,家里全靠几亩田的收入和远在外地的儿女给的生活费,生活不宽裕。

罗明成说,今年上半年,正是因为有了以工代赈示范工程,才让他有机会足不出户,在家门口的工地上打小工,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看着家门口宽阔的马路,远处整齐划一的高标准农田,再想想从前,罗明成笑着告诉笔者:“以工代赈政策就是好啊!3个月我挣了近1万元,还顺便把路修好了。”

据营山县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让广大农民通过自身劳动获得报酬,激发其致富的内生动力,是以工代赈项目的初衷。据了解,项目于2021年9月开工,2022年1月完工。项目实施过程中直接吸纳务工群众224人,发放劳务报酬95.16万元,人均增收4248元。

B顺应民意完善设施助力项目发展

据了解,目前东升镇朝阳村建成了省级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吸引了中化农业、川酒集团、成都金卓农业、四川纵横卓研教育公司、营渔水产、营康农业等众多企业落户。

地处省级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内的营山县“双实”教育基地,是最早落户园区核心区的招商引资项目,对于该基地相关负责人李继全而言,以工代赈项目不仅帮助本地人务工,而且还通过建设村道公路等基础设施,让他们这些园区内的“业主们”更加方便出行。

“2021年之前,园区内那一段泥巴路一直让我们很头痛。”营山县“双实”教育基地项目门口有一截路是泥土路,路窄且坑洼不平,最开始只能行人通行,一遇到下雨,走路都困难,更别提车辆出入了。李继全告诉笔者,如果要进入基地,这条路就是必经路。

什么时候能修上一条平坦的水泥路,成为李继全最大的心愿。

听民声、察民意。村道公路被纳入了营山县2021年以工代赈示范工程,3个多月时间,一条宽敞平整长约3.65公里的村道公路就出现在了园区内。

“交通便利之后,自然就促成了项目的发展。”据了解,营山县“双实”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占地700亩,总投资2.5亿元,是集“学园、田园、家园、乐园”于一体的大中小学生劳动和社会综合实践及研学基地,建成后,每天至少可容纳5000人开展活动。规划建设的综合实践大楼、学生食宿中心、风雨操场、现代生产劳动基地、传统生产劳动基地等项目初具规模。李继全告诉笔者,现在项目建设和增收同步进行,已经接纳了4万多名大中小学生在基地进行实践活动。

“以工代赈的核心就是为民。说白了就是要把握好项目建而有用,群众做而有获。”营山县发改局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除了新建村道公路,他们还改扩建山坪塘5口,更好地服务园区。

C“乘法效应”描绘乡村振兴蓝图

以工代赈助力农民就近就业,在营山县的其他村,有这种体验的群众还有很多,这都要得益于以工代赈工程的顺利实施。

笔者了解到,以工代赈是国家以实物折款或现金形式投入受赈济地区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让受赈济地区的困难群众参加劳动并获得报酬,从而取代直接赈济的一种扶持方式。以工代赈项目的建设不仅能够让困难群众得到报酬,而且还为项目镇带来了一系列的“乘法效应”,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灌溉难问题,改善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促进了当地产业发展,增加了村集体和农户的收入。

近年来,营山县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依托以工代赈政策,积极包装申报项目,完善县级以工代赈项目库,出台《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的实施方案》和《以工代赈项目操作手册》,为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下了基础。

“十三五”以来,营山县实施以工代赈项目29个,累计投资3397万元,其中中省资金1236万元,项目覆盖易地扶贫搬迁群众901人;累计聘用项目所在地群众324人参与项目建设,其中易地扶贫搬迁群众181人;累计发放劳务报酬158万元,其中易地搬迁群众获取报酬88万元;累计新建村道公路48.96公里,覆盖28个行政村,解决1500余户5200余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出行难题;新建集中供水站一处,铺设供水管道10余公里,解决沿途3000多村民的饮水难题。

如今,以工代赈项目的辐射面不断扩大,道路宽了,乡村美了,园区扩建了,村民钱包鼓了,不仅筑牢了乡村振兴之基,而且描绘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