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镇清正村梯田。
●马永红文/图
盛夏时节,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广袤的德乡大地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现代农业新景象:高标准农田披上绿色盛装;植保无人机等农机齐上阵,用科技引领农业现代化;大小微水利工程,畅通了从源头到田头“最后一公里”,让农作物喝上“及时水”……
作为丘区农业大县,仪陇县直面自然条件差、农村空心化等现实问题,因地制宜建良田,因情施策优服务,因势利导兴水利,全力推进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丘区样板。“筑千丘良田、建千丘粮仓”的美好愿景正在变成现实。
A建成高标准农田70.4万亩
7月26日,笔者来到双胜镇荣光村,站在一制高点远眺,新整治的田地连成片,道路穿插其中,沟渠蜿蜒向前,水池、提灌站散点分布,高标准农田片雏形可见。
据了解,该项目为仪陇县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丘区样板双胜核心区建设项目,覆盖双胜镇荣光、钟鸣等5个村。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及产业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相关配套。
“项目于今年5月开工,进行了田块整治,新建了生产道、渠道、管涵、水池、提灌站等,综合治理了排洪沟,项目已完成90%以上。”德懋农投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正在进行扫尾工作。项目建成后,将为仪陇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种植、机械化耕种、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奠定坚实基础。
仪陇地处川北低山与川中丘陵过渡地带,长期面临“地势不平整,耕作条件差;水系不配套,灌溉用水难;农村空心化,耕地无人种”三大困境。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如何实现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丘区样板的目标,仪陇县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把“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丘区耕地样板”作为第一大抓手。
走进复兴镇清正村,长满水稻的梯田像铺上了绿色绒毯的天梯。“梯田建好了,村庄变美了,不时有摄影爱好者前来打卡。”清正村党支部书记周奇林说,今年4月开始整治撂荒地,经过除杂、土地调形,新建产业道、提灌站,全部实现机械化耕作,目前1300亩土地都种上了粮食作物。
“像清正村这样的坡台地,主要以修筑水平梯田、梯地为主,不搞大开大挖、不损坏耕作层,通过‘陡放缓、坡改梯、弯取直’,实现‘坡地改梯地、旱地改水田’。”仪陇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针对耕地现状,综合分析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该县坚持“规模化、宜机化、组织化”原则,集中整合农业、水利、交通等部门资源,整片规划、连片建设、一体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70.4万亩。
B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走进马鞍镇金山村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成片绿油油的水稻开始抽穗,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向阳生长,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谁来种?种什么?得益于仪陇县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金山村与县属国有企业德懋农投合作,采取“公司+村集体+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
仪陇县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国企主力、业主主营、粮油主业、服务主线、农机主攻”的基本原则,按照“1+6+N”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建成了县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及新政、马鞍、金城等分中心,引导和鼓励37家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加入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围绕“耕种防收烘储运加销”9个重点环节,为农户及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经营性社会化服务。
近日,在双胜镇荣光村,来自仪陇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的飞手站在田坎上,操作植保无人机为一大片秧田喷洒农药。5架植保无人机飞来飞去,喷出一股股雾状的农药。
“无人机作业,相比传统作业,效率有了极大提升。”该中心一名负责人说,机械化作业不仅让播种、施肥、施药等工作变得更简便、规范,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有效增加了农作物产量和产值。
赛金镇高家坝村彭帅、彭爽兄弟俩成立的仪陇县帅爽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仪陇县目前唯一一家国家级专营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体,目前服务面积已超过万亩。仪陇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成后,帅爽农合社成为了六大区域分中心之一。
彭帅算了一笔账:小春全程服务费每亩约300元,大春全程服务费每亩约550元。两季总产值约每亩2200元,除去社会化服务费用850元,业主还有1350元。“除去种子、农药和化肥等成本和土地流转费,加上各类政府补贴,最终还能保证四五百元纯利。”彭帅说,业主、农民、服务方都受益。
“依托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带动,整村整镇、联村连片成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布局合理、配套完善、全程覆盖、效益最优的综合服务网络。”仪陇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该县将尽快向产业托管、农业植保、农业信息服务、农业金融服务、农产品加工销售、农资统购等领域拓展,探索发展多元化服务模式。
C畅通从源头到田头灌溉网络
“放心了,柑橘树能安全度过夏旱。”近日,望着产业园里的柑橘树,双胜镇果园村柑橘产业园负责人说,踊跃水库整治后,农业灌溉用水有了保障。
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命脉。“我们以增强极端天气下用水保障能力为主线,按照‘兴建骨干水网、夯实关键水源、织密末端水渠’工作思路,依托水利项目建设,构建从源头到田头的灌溉网络。”仪陇县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两年,仪陇县持续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新建水源工程,整治病险水库及小微水利工程,着力解决事关群众利益的“用水难、灌溉缺”的问题。“截至目前,已完成65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新增、恢复库容200余万立方米,还有8座病险水库正在进行除险加固。”仪陇县水务局水库建设运维中心主任罗文攀告诉笔者,项目完成后,仪陇县部分病险水库将得到彻底根治,将恢复有效库容300万立方米,恢复和新增灌溉面积2万余亩,防洪、灌溉等综合效益将逐渐显现。
“为解决我县耕地有效灌面不足、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等问题,我们将水资源、水利设施与我县农业、交通、旅游等产业布局同规划、同部署、同推进,编制全市首个县域水网规划。”仪陇县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升钟、亭子口和罐子坝三个省级大型灌区,构建“一江三河三灌区”输配水骨干网络,实施红花沟水库、七星水库、思德水库灌区渠系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项目。项目建成后,全县水利有效灌面将超过90%,有利于缓解农业生产的水资源“瓶颈”。
同时,仪陇县全面摸排县域水利工程现状,结合产业布局和发展所需,编制全县2023-2025年小微水利设施规划,配套建设“引、蓄、调、灌”一体化蓄水和输水工程,畅通从源头到田头的“最后一公里”。充分运用全省乡村水务试点成果,构建“平台公司+村集体”建管模式,将全县小微水利项目交由平台公司按程序组织实施,村集体组织参与项目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