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龙时要注意动作神态,舞起来要有气势,动作要有力,表现出龙的生气和威武……”近日,在西充县第一实验小学,祥龙板凳龙第十五代传承人李海东一边做着动作示范,一边向正在训练的学生强调道。
与笔者以往所见的“龙”不同,学生们手中的“龙身”是长条的木制板凳,板凳上穿套着彩色“龙衣”,一条板凳即为一条完整“龙身”。训练场上,孩子们三人一组,其中两人在板凳龙前端各持一腿舞动龙头,另一人双手持后端两腿舞动龙尾,在龙珠的引导下闪转腾挪、左右翻腾。
在西充县第一实验小学,祥龙板凳龙第十五代传承人李海东正在指导该校部分舞龙骨干老师和学生免费进行学习训练。(廖桂华摄)
据悉,西充祥龙板凳龙是西充县非遗项目之一,以木制长1.3米左右的板凳为道具,加上修饰,形似龙样,融汇了绘画、剪纸、纸扎、裱糊等民间艺术,传承了群众体育和广场舞蹈的艺术形式,具有民俗、历史研究价值和民间工艺传承功能。2023年,祥龙板凳龙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祥龙板凳龙舞技表现形式有一人龙舞、三人龙舞以及长型龙舞三种,今天参加训练的是学校板凳龙社团的部分学员,因此选择三人龙舞作为训练项目,对圆场、游龙、穿龙、滚龙、腾翻慢舞等舞技进行练习。”李海东表示,孩子们训练的积极性很高,练习得特别认真,上起课来舍不得结束,课后即使没有道具有时也会聚在一起讨论动作技巧,个别同学还会在周末、节假日约在一起训练。
对小学生而言,学习舞龙有哪些难度?“舞龙的时候需要队员们配合默契,每个人都要特别专注,不能分心和走神,不然就是一条‘散龙’。”该校板凳龙社团四年级学生代宇轩认为,舞龙对团队的配合度要求很高。“舞龙活动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不断挑战,有助于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力争上游的精神,提高孩子们的专注力和团队凝聚力。同时,以板凳为道具的“龙身”对舞龙者有一定的力量要求,还能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李海东介绍。
在西充县第一实验小学,祥龙板凳龙第十五代传承人李海东正在指导该校部分舞龙骨干老师和学生免费进行学习训练。(廖桂华摄)
“祥龙板凳龙是民俗也是非遗,我校于去年9月引进该项目进校园,入课堂,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在他们心中播下非遗的种子。这次我们利用暑假,组织部分舞龙骨干老师和学生免费进行学习训练。”西充县第一实验小学副校长、板凳龙社团负责人庞翠红介绍,学校开设板凳龙社团,现有成员48人,聘请祥龙板凳龙传承人李平、李海东老师亲自教学,并配备协班老师协助教学,每周设置非遗课程两节,由传承人老师为学生讲述祥龙板凳龙发展历史,指导学生练习板凳龙基础套路动作。如今,社团学生的板凳龙舞表演已成为学校重大节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节目。
此外,西充县祥龙乡小学、天宝初级中学等校也将祥龙板凳龙作为学校课后服务特色活动训练项目,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授课和培训,增强师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传承、弘扬非遗文化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据悉,西充非遗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截至目前,该县现有西充剪纸、祥龙哭嫁歌、祥龙板凳龙等省级非遗3个;有太平白酒传统酿造技艺、西充狮子糕、充国狮王糕、凤和黄酒等市级非遗项目8个;有竹琴、金钱板、九大碗传统烹饪技艺、吹糖人、面塑等县级非遗项目34个。为有序传承非遗文化,该县印发《西充县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种子行动方案》,将文化传承融入学校教育,在县城和相关乡镇中小学开展川剧、金钱板、剪纸、板凳龙、面塑等非遗项目传承培训活动,让学生从小了解非遗、接触非遗、爱上非遗,争当非遗文化小小传承人。(廖桂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