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充市顺庆区援藏干部人才同汶川县干部群众一道,立足涉藏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山区实际,按照“输血加造血、长项补弱项、协作不包揽”的援藏思路,紧紧围绕“五大振兴”,坚持党建引领、产业争先、以智而治,深入开展“基础帮扶、产业培育、教育保障、医疗保障、智力帮扶、县区合作”六大行动,奋力谱写汶川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坚持党建引领,用心用情夯实服务本色。顺庆区援汶工作队不断深化党建引领、多元善治,倾听群众心声、回应民生需求,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一是规划引领共建“一盘棋”。制定《全域结对帮扶工作方案》,按照“机构对应、行业相近、优势互补”原则,组织顺庆区53个区级部门、乡镇(街道),18所学校,4所医院与汶川对口单位建立起结对帮扶工作机制,建立“点对点”结对帮扶关系,帮助建强基层组织、开展业务指导。二是一线帮扶深结“一条心”。援藏工作队通过积极开展“双联双进”群众工作和“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实践活动,深入基层一线认亲帮扶,扎实开展樱桃季“党旗红+志愿红”导游(购)法制政策宣传等活动10余次,服务 500余人次。三是凝心聚力紧拧“一股绳”,扎实开展农牧民技能暨村播培训,全面落实“一对一”传帮带机制,培育本土特色干部电商人才。举办全域结对交流学习活动四期,涉及乡村振兴、信访维稳、国企管理和人才工作等方面,培训180余人,配合汶川县成功创建全省乡村治理示范镇1个、示范村4个,创建“六无”平安村省级5个、州级65个。
坚持产业争先,全力以赴提升经济效能。顺庆区援汶工作队立足汶川本地特色,始终聚焦促进汶川县群众稳定增收,推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一是基础设施夯实“底子”。结合汶川当地发展需要,投入帮扶资金710余万元,加快推进漩口镇赵公村、绵虒镇三官村等帮扶村道路维修,深入实施青少年宫阵地提升、续建汶川县人才服务站建设暨老干部活动中心改造帮扶项目,打造灞州镇特色农产品产业园区、绵虒豆工坊、映秀茶工坊、三江镇肉牛养殖等特色产业项目,带动农户增收,实现产业绿色、可持续化发展。二是农旅融合拓宽“路子”。建设漩口镇赵公村人工生态林,将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相结合,推动农旅融合发展,为当地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助力;推进羌文化特色民宿改造、民族特色美食工坊打造、藏羌中医康养体验等项目,提升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康养文化的吸引力和品牌附加值。三是电商赋能做响“牌子”。紧跟“电商”产业发展趋势,在威州镇、灞州镇、绵虒镇等樱桃核心产地举办了5期农牧民村播培训,结合汶川漩口镇茶叶、三江镇雪花牛肉、威州镇甜樱桃等特色产品打造7个“村播基地”。一年来,帮助销售特色农副产品700余万元,村集体增收60余万元,带动100余户农户增收。
坚持以智而治,不遗余力增进民生福祉。顺庆区援汶工作队以实在举措助推基层治理向“智慧治理”转变。切实推进“一事一议”民主决策和“三务”公开,推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强化自我约束。一是法治为本深化普法援助。深化“法律政策七进”“八五普法”等活动,将法律宣传和服务触角延伸到村(社区)、家庭。在全州率先提出建设县镇两级“无忧法治苑”、壮大“法治护航员”人才队伍,组建83人的村(社区)法律援助志愿服务队,遴选14名执业经验丰富律师组成专业服务团队。映秀派出所被命名为全省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二是德治为先涵养高尚品质。扎实开展“文明四风”“感恩情怀培育”“三恩教育”三大工程,全县77个村(社区)相继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自治章程,把诚实守信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小组公约,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创新建立并用好“汶川·无忧时间银行”积分机制,健全城乡志愿服务体系,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三是共治为要构建互联格局。发挥好网格管理服务机制,制定专门管理办法,配齐137名网格员,实现“一格一员”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积极发动“两代表一委员”、老干部监督议政,调动妇女、志愿者、社会团体等力量,用好对口支援、对口帮扶、区域合作、校地共建等机制,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基层治理新格局。(郑浩涯 张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