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建起33家市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2022-07-20 08:11:25来源:南充日报编辑:王青山

为加强非遗工坊规范化建设,振兴传统工艺、促进就业增收、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7月1日起,《四川省非遗工坊管理办法》施行。

记者从南充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获悉,我市建立了33家市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通过非遗传承人的“传、帮、带”模式,精品非遗项目焕发了光彩。

1常年开设公益讲座手工古琴销往全国各地

古琴是传统拨弦乐器,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在南充,有专门制作手工古琴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近日,记者驱车来到顺庆区李家镇高家沟村,还未走进古琴坊,悠悠琴音便飘了出来,萦绕在绿竹翠柏间。

李军伟正在制作古琴受访者供图

“古琴有伏羲式、神农式、黄帝式……”见到记者,李氏古琴的第四代传承人李军伟便打开了话匣子。他告诉记者,李氏古琴传承了伏羲式古琴技艺,在四川境内非常有名。李氏先人还曾身背古琴出剑阁、过汉中,卖琴于西安;也曾沿水路下重庆、走汉口到江浙。

李军伟一边向记者展示古琴,一边介绍起自己的创业故事。2000年初,李军伟只身到江浙一带闯荡,并于2009年在扬州办起古琴制作坊。多年以来,他始终坚持祖传的手拓方式制琴,虽然工序繁、耗时长,但制成的古琴发音更准、音色更美、品质有保障,返修率低。因此,其制作的古琴不仅销往全国各地,更远销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深受古琴爱好者的喜爱。

2014年,李军伟回乡看望母亲。“我看见村里的活动室都摆上了古琴。”李军伟说,看见家乡处处洋溢着爱乐惜琴的氛围,便下定决心回家创业。于是,他在老家建起了一座400多平方米的古琴制作坊,并邀请回了几名乡友一同创业。

“现在我们的工坊吸纳了近10名工人就业,他们每年可收入3、4万元左右。”李军伟说,除吸纳附近农民、脱贫户、残疾人等到工坊就业外,其还常年开设公益培训课堂,每期招收4至6名学员,教授古琴演奏技巧等。

“我会尽心尽力将制琴技艺教授给大家,让大家足不出户,在工坊里也能轻松实现增收。”谈到下一步计划,李军伟的言语里充满了期待。他表示,将继续努力把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做大做强,不断传承创新古琴制作技艺。

2坚持传统手工工艺吸纳偏远农村村民就业

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不仅仅隐匿在青山绿水间,同样也存在于繁华闹市中。走进顺庆区小西街,便可看见一家糕点店铺前门庭若市,这就是川东北特色传统小吃弋麻饼的制作工坊。

弋志洪在工坊里制作麻饼受访者供图

“我的手艺来自家传。从19世纪80年代起,我的曾祖父就开始学做麻饼。”弋志洪是弋麻饼的第四代传承人,他从高中毕业后便开始制作麻饼,距今已有30余年时间。

从选料到配料,从制酥到制皮面……弋麻饼的特点之一就是制作过程繁琐。弋志洪三十余年如一日坚持纯手工制作,并在馅料中玩出了新花样。

从传承传统手艺,到办起非遗就业扶贫工坊,弋志洪始终保持着匠心精神。

“我每天都会到工坊,手把手指导工人规范操作。制作麻饼所需要的二十余道工序,一道也不能少。”弋志洪说,对制作技艺严格要求能让在工坊里就业的工人扎扎实实学到真本领。

目前,该工坊已经吸纳了十余名来自偏远农村的村民、脱贫户等就业,他们的平均年收入可达4万元左右。

“7月1日起,《四川省非遗工坊管理办法》施行,我市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四川省非遗工坊管理办法》指出,除非遗工坊录入县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中面向非遗工坊带头人开设专门培训班外,我省还会建立非遗工坊产品目录,并将目录产品纳入文化消费范围,嵌入各类消费场所等。

“目前,我市建立了33家市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该负责人表示,我市将积极开展品牌培育和宣传推广,继续鼓励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创新工坊建设和运行模式,注重可持续发展,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等,让文化瑰宝不断焕发活力。(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柴梓嫣实习生王璇)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