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大型川北灯戏《板桥卖画》开排

2022-05-20 08:23:34来源:南充日报编辑:王青山

《板桥卖画》排练现场

非遗传习班学员曾渝舒(左)排练中

川北灯戏经典剧目《张飞轶事》

●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罗虹/文梁洪源/图

绵延400多年历史的川北灯戏原是山村乡野的“农民小戏”。经过多年发展,川北灯戏成了南充的一张靓丽文化名片。

5月18日,记者从市川剧团获悉,新编大型川北灯戏《板桥卖画》于4月5日投入排练。这台剧目由南充著名戏剧家、编剧彭碧珠创作,讲述了郑板桥为帮助姜树田一家还款而卖画的故事。

1苦练六年首演主要角色

“天再高山再大,女儿就爱这个家,春天树有桃花开,夏秋满院瓜棚搭,家贫不缺融融乐,一辈子孝敬爹和妈……”5月18日下午3时,南充大剧院的排练室传出阵阵悦耳的歌声。扮演姜树田女儿的曾渝舒拿着一个绿色的绣花盘正在绣花,和父母说着话。随着剧情的推进,她时而面露喜色,时而跺脚生气,一招一式、一走一停,颇有风范。

今年20岁出头的曾渝舒是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南充市川剧团川北灯戏“非遗传习班”的一名学员,至今已经学习川北灯戏表演6年了,今年6月底,她将从学校毕业,进入市川北灯戏剧团工作,成为一名真正的川北灯戏演员。

进入川北灯戏“非遗传习班”并不是巧合。曾渝舒从小就喜欢唱歌、跳舞,老家蓬安县常有剧团送文化下乡,每次活动,她都不会错过,看得多了,她自己在家学着那些戏剧演员们表演,梦想着长大后要像这些演员一样在舞台上表演。2016年3月,川北灯戏“非遗传习班”开班,得知消息的曾渝舒赶来报名,通过跳舞、唱歌等考试,如愿成为“非遗传习班”的一员。在六年的学习中,没有舞蹈基础的曾渝舒总是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从舞蹈、唱腔、身段、声乐等方面全面提升自己。

“川北灯戏不同于其它戏剧,‘跳’是表演的一个关键要素,要求载歌载舞,要有丰富的舞台表现力,是一个舞蹈性极强的戏剧。”曾渝舒说,在他们的课程中,文化课和专业课都十分重要,每天上午进行常规的基本功训练,下午上戏课,晚上是自习时间,要复习当天所学的专业知识。因此,他们一天大多数时间都是在练功房度过的。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六年来,虽然练习十分辛苦,但曾渝舒却也乐在其中,她先后参演过折子戏《思凡》《三击掌》《秋江》,川北灯戏《幺妹嫁给谁》,但本次参演《板桥卖画》,是她第一次担任主要角色。

“这次我在剧中饰演的是姜玉莲一角,是一个天真的16岁女孩。排练以来,导演非常细心,从唱腔、动作甚至眼神都一一指导,我感觉收获很多。”曾渝舒说,她会尽全力将这个角色表演好。

2新编剧目符合审美潮流

“演员要始终在这个角色中,一招一式都要定格,成为一幅画。”当天,在排练室内,导演不厌其烦地指导动作、一遍遍抠细节,演员们也全身心投入。

《板桥卖画》由南充籍女导演龙立孝任总导演,她曾执导大型木偶剧《玉莲花》、戏歌剧《追梦人》、川剧《红盐》等众多优秀剧目,资历深厚。“从4月5日开始,我们在排练中不断地对剧本、台词、音乐等进行修改,希望与表演更加贴合。”龙立孝告诉记者,这次力图在新编历史川北灯戏《张飞轶事》的基础上,让川北灯戏的表演方式得到进一步拓展,符合时代发展的审美潮流。

龙立孝介绍,川北灯戏的表演接近生活,粗犷简洁、诙谐通俗、载歌载舞、妙趣横生,唱词质朴健康,无固定的程式套子,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上世纪80年代,根据民间流传的故事创排了《郑板桥买缸》,讲述了郑板桥用计惩治了贪得无厌的盐商钱老板,为寡妇杨氏追回了祖传珍宝青花大瓷缸的故事。本次《板桥卖画》可以说是上一个故事的延续,讲述郑板桥路见不平,救助弱者的故事,宣扬惩恶扬善、维护正义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目前该剧还在走排阶段,分为两组进行排练,一组为主要角色在南充大剧院排练,另一组为群演在南充职业技术学院排练,预计下周进入戏排,6月初进入合成排练,力争在第五届中国(南充)嘉陵江灯戏暨地方戏剧艺术节演出中取得好成绩。”龙立孝说。

市川剧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第五届中国(南充)嘉陵江灯戏暨地方戏剧艺术节改为线上举行,届时,全国10余支地方戏剧演出队伍将参与展演,南充市川北灯戏剧团将作为全省唯一一支队伍参演。

剧种档案

川北灯戏是流行于四川省东北部地区古老的歌舞小戏。明清以来,灯戏频繁在川东北的广大山乡演出,至今延绵不绝。川北灯戏的剧目多取材于当地民间生活,现有剧本200余个。唱腔曲牌分正调和花调两类,表演以丑、跩、笑为特征,融会了木偶、皮影、猴戏、民间歌舞等多种技艺。由于它生长于民间,为山乡民众所喜闻乐见,被称为“农民戏”“喜乐神”。2006年,川北灯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