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非遗魅力 95后南充姑娘被聘为特约研究员

2020-07-02 08:28:20来源:南充日报编辑:王青山

南充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有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13项。近年来,南充非遗项目不但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还吸引了一批年轻人的注意。其中,南充籍大学生唐溪若在大学期间致力于南充非遗的研究,先后撰写了6篇共近10万字的论文,为川北大木偶、川北灯戏等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撑。

研究家乡非遗 提出新颖观点

1995年出生的唐溪若,是地地道道的南充人,从小就对南充的文化有浓厚兴趣。在四川音乐学院读研究生期间,唐溪若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开始研究南充的非遗项目,先后撰写了《川北大木偶艺术的传播研究》《川北王皮影艺术面向海内外的传播研究》《国家级“非遗”———川北灯戏艺术的传播研究》《川北非遗戏剧艺术的传播策略研究》等多篇论文。

在这些论文中,唐溪若对非遗项目的起源、艺术特点、时代发展、传播途径、保护与传承等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提出自己的研究观点和建议。比如,针对川北王皮影的艺术特点,唐溪若在研究中从文化传承特点、造型特点、表演特点、色彩特点、雕刻特点、创作特点、受众特点等七个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角度新颖。

在川北大木偶的研究中,针对其起源,唐溪若提出了“湖广填四川说”“清咸丰年间说”“古木偶遗传说”“改造增大说”等四种说法,这些在过往的研究中都是不曾有过的。“人们熟知的是湖广人杨三合在清初时将大木偶技艺带到仪陇县,后来木偶艺人李约之又购买了杨三合后人的木偶等等。”唐溪若说,通过走访川北大木偶的传承人以及查阅各种资料,发现川北大木偶的起源和发展不是单一的,多种说法也增加了川北大木偶的历史色彩和文化内涵。

撰写研究论文 获全国一等奖

《川北大木偶艺术的传播研究》从查阅资料到采访传承人,从观看川北大木偶演出到最后撰写论文,唐溪若前后花费了半年时间。2018年,该论文被省级学术期刊《戏剧之家》刊登,并在全国优秀学术论文评比活动中,被评为一等奖。

近3万字的《川北非遗戏剧艺术的传播策略研究》,从缓慢发展时期、繁荣高峰时期、当代传播危机时期、创新开拓时期等对川北非遗的发展进行了时间上的总结,并分析了民间性、风情性、娱教性、守变性、场域性等五大特点,并提出了面向世界传播的策略。四川音乐学院副教授李波认为,该论文结构严谨、语言流畅、理论性强,把川北非遗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研究高度。

因为在对川北非遗研究上的成果,唐溪若先后被聘为川北大木偶艺术、川北王皮影艺术、川北灯戏艺术特约研究员。“南充非遗众多,但是理论研究数量少、零散,而且不成体系,唐溪若关于川北大木偶等戏剧艺术的研究,对国家级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四川省大木偶剧院院长唐国良如是说。

“我是南充人,我有义务传承和传播家乡的传统文化艺术。”唐溪若告诉记者,目前正准备将自己的论文翻译成英语,在国外的一些刊物上发表,让川北非遗走向海外读者。

唐溪若表示,名目众多的非遗是南充的文化瑰宝,未来将会继续关注南充其他非遗项目,持之以恒地研究下去,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为南充非遗的传承和保护贡献力量。(记者 杨晓江 文/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