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传承 让古民居“活起来”

2020-05-18 08:33:44来源:南充晚报编辑:王青山

在顺庆区潆溪街道大坪山村五组,今年53岁的王继松因从事传承保护古民居营造工作多年,修房、雕刻、彩绘、木工活都非常熟练, 在业内颇有名气。 其儿子王铭也跟着他学习木工和雕刻多年, 父子二人一起开办了一家手工作坊, 他们的古民居营造技艺成为了顺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申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代匠人 吃苦耐劳技术精湛

5月14日上午, 记者来到王继松的手工作坊里, 王继松、王铭父子以及儿子的徒弟胡诚正在讨论一些图纸上的问题。王继松告诉记者,从他记事起,爷爷王生辅和父亲王绍安就是手艺人(木工),长期从事修葺房子,做家具以及雕刻的工作, 在当地比较出名。“我12岁就开始接触木工行业, 那个时候虽然成绩不好,但是却对木工很感兴趣,每天看着父亲修房子、 做家具、雕刻一些小玩意, 我都很羡慕,要是自己会多好啊。 就这样,慢慢的跟着父亲学习木工和雕刻了。”王继松对记者说,才学手艺的时候,第一次做木板凳,因为年龄小长得矮没有多大力气,用刨子推木料非常不方便, 只有用右腿靠在马凳上,一边推一边磨,裤子都磨烂了,后来垫了一块破布在裤子里面, 破布还是被磨烂了,右腿外侧皮都磨破,但这并没有让他放弃, 用了近一个月时间, 终于做好了一根木板凳,父亲也开始慢慢教他一些木工技术和雕刻技巧。

王继松坦言,他从12岁学习手艺(木工), 到了20岁左右才学有所成。在这期间,他都是边学边做。在17岁那年,他第一次跟着父亲出远门,去云南丽江和其他匠人一起,对黑龙潭的五凤楼进行部分建筑的新建和修复,随后又到丽江的永胜县对观音阁做了修复。那是他第一次接触修复古建筑和古建筑群,还学到了彩绘和精雕技术。那时他只是打下手,靠着吃苦耐劳喜欢专研和实际操作,他慢慢的能够独立操作了。

儿子王铭在14岁那年,利用暑假时间到青岛去看望正在参与修建中式别墅的王继松,也慢慢的喜欢上了雕刻, 高中毕业就跟着父亲学习手艺。“我们家也算是四代匠人了。”王继松对记者说道。

独自打拼 业界混出名堂

出师后的王继松在上世纪90年代初来到了广州学习做红木家具雕刻,一学就是五年。“在这五年里,我的雕刻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当时家具都是有钱人家订的, 雕刻不好就会退回来,还会受到同行嘲笑。因此在雕刻上也下了很大功夫,左手经常被刻刀弄伤,皇天不负苦心人, 作品从开始的粗糙到后来的成熟, 慢慢在行业里也小有名气, 很多客户都慕名而来请我做家具雕刻。”王继松笑着说。

在广州学习了5年后,1996年, 王继松受邀到西藏昌都去修建喇嘛庙,在那里,他的彩绘技术大大提高, 无论是从图案比例、配色、着色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了以前。“每一次新的工作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新挑战, 可能开始我不太精,但是这项工作一做完我肯定要把它吃透, 这不但是对工作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王继松说道。

申请非遗 传承民居营造技艺

王继松不但在手艺上颇有造诣, 在传承民居营造技艺上也下了一番功夫, 不但把自己的几个徒弟教得很好, 还把儿子也教得很好。 儿子王铭因对雕刻和木工等很感兴趣, 也跟随父亲的步伐,学习手艺,现在在业界也闯出了一番名堂,并和父亲一起创办了手工作坊。

王铭告诉记者, 他们平时除了接受私人定制古家具以外, 还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文物修缮工作邀请。 因为技艺超群,在业内享有一定知名度。记者了解到, 近日王继松和王铭父子正在准备材料, 申请古民居营造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民居营造是一项系统工程, 而大部分的从业者只会彩绘、雕刻等其中的一项,加之受众群体不是很多,知晓度不高,让传承发展十分困难。

“古民居营造这门技艺是从祖辈们传承下来的, 我不希望在我们的手里让它失传。”王继松说,为此他们做了很多工作,希望它再次勃发生机。

在采访中,王铭说,古民居营造这门技艺主要是由他来推广宣传。 为了能将这门技艺传承发扬,他先后开展了组团体验活动,并到校园开课,同时还招收学员。王继松和王铭父子先后多次到学校开课,给他们讲解雕刻、书法和文化故事,其间还吸引了部分学生和家长的关注,并来到展示馆参观。

“我们希望通过申请非遗,让更多人知晓这门技艺, 增加更多的受众群体, 并在受众群众中挑选感兴趣且有天赋的人来学习传承。”王铭对记者说到,2018年他和父亲带着古民居营造技艺申请了顺庆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成功获批。目前正在准备相关材料, 申请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充晚报记者 韩顺顺 文/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