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经济 看南充|“难”字当下 南充丝纺服装产业如何“主动进击”?

2022-12-01 08:15:0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青山

川观新闻记者 张斌 实习生 江澜茜

寒意侵袭,气温骤降,11月29日,南充迎来入冬第一场大降温。位于南充丝纺服装产业聚集区的嘉陵区城南服装工业园,各企业马不停蹄抢抓生产。

走进南充银海丝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海丝绸)绵线生产车间,记者注意到几位老师傅正拎着一大捆的丝绵在桌上捶打。“捶打多少次都有讲究。”银海丝绸办公室主任彭伟介绍,从一颗颗蚕茧到一床舒适的蚕丝被,需要经过烘茧、选茧、打绵、浸泡、蒸煮、精炼、柔软等十几道工序,而每道工序都要经过严格的把关,“质量就是我们赢得市场的保障。”

丝纺服装产业是南充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彭伟告诉记者,但今年以来,整个丝纺服装产业需求预期持续走弱,再加上前期受高温限电等不利因素叠加,“一个字‘难’”。

“难”不仅出自彭伟的感受。据统计,今年1至10月,嘉陵区(18户规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2.3亿元,同比有所下降。

“客观因素不是我们躺平的理由,必须主动进击。”彭伟说,尽管不利因素叠加,但公司还是采取了积极的应对策略,进入11月份后订单增多,目前各重点客户都在催货,企业已经处于满负荷生产,周末也在加班。

“不躺平”、“主动出击”,在记者采访中,多位丝纺服装企业负责人表达出类似观点。

 

扩展蚕桑生产 

降低原料成本

 

“这个是我们的彩色茧。”在银海丝绸生产车间里,几麻袋金黄色的蚕茧引起记者好奇,彭伟抓起一把介绍,“这种黄金茧富含黄酮素,做成的面料不用着色,还具备抗氧化性好、防辐射性强等优点。”

蚕茧是丝纺服装企业重要的生产原料。据多家企业主透露,此前企业所用蚕茧主要来自广西省、云南省和我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一带。

为进一步提升品质、降低原料成本,2017年起,银海丝绸在南充嘉陵区大通镇流转桑田5000亩全部用来生产彩色茧,今年公司彩色茧的产量达到16.4吨。

这几天,银海丝绸在大通镇麻感坝蚕桑基地修建的小蚕共育室刚刚完工。“预计2023年彩色茧养殖量将突破20吨,将蚕茧自用率进一步扩大。”彭伟说。

同样,为蚕茧生产开始筹划的还有四川依格尔纺织品有限公司(简称依格尔公司)。当天,在南充嘉陵区的双桂镇条桑养蚕技术试验基地内,工人正对基地的老茶桑进行最后清理,准备种上条桑苗木。

四川依格尔纺织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抢抓生产。江澜茜 摄

“条桑养蚕技术就是把蚕宝宝的食物由一片一片的桑叶变成一根根桑枝,对树种有新要求。”依格尔公司办公室主任杜璋介绍,依靠该技术以前1个人1季最多可以养3张蚕茧,现在可以养10张,蚕茧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蚕宝宝吃光的桑枝又可以打碎送到公司的养殖基地喂牛,实现生产全过程生态化。

“目前我们已移栽了育好的苗木200多亩,剩下的地开春撒种子,计划将条桑种植面积推广到700亩。”该基地负责人介绍。

“蚕茧生丝市场波动太大,要保持基本原料的稳定供给。必须对原料供应进行提前‘布局’。”四川顺成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尚雪表示,2020年开始,公司在嘉陵区龙蟠镇建设高品质蚕桑基地,以保障生产所需高品质生丝的基本供应。通过引入先进技术,目前公司已经将原先一年最多生产4季的蚕茧提升到最多生产8季。“最近3000亩桑田基地正在进行管护升级,开春准备拓展种植面积。”

 

直播带货、差异化生产

 促营销升级

 

“家人们,这款丝绸棉被透气性好,内胆纯手工抻拉。”“我身后就是我们的生产车间,生产环节大家可以看得到。”下午3点半,银海丝绸的生产厂房,员工王静开始了带货直播,并不时回应线上顾客的咨询。

南充银海丝绸有限公司主播在生产车间带货。江澜茜 摄

“刚起步,只卖出一床蚕丝被。”休息间隙,王静告诉记者,11月初公司开始网络直播带货,虽然每天卖出的蚕丝被数量并不多,但也是一种全新的尝试。

“受疫情影响,线下的各种交易会、展会不便参加,只能将直播带货带到工厂。”面对市场需求走弱的实际困境,杜璋介绍,最近依格尔公司也增加了线上直播环节。

面对压力,企业不仅运用互联网和新技术促营销升级,还通过调整营销策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

“短单、小单、零单为主,来者不拒。我们必须适应市场,及时调整策略。”王尚雪说,进入四季度以来,公司加大开拓外销市场,并针对外销市场需要,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同时,公司通过设备改造和机台调整,使生产组织快速适应品种调整需要。“目前,公司两条生产线满负荷运转,全力抢抓生产。”

同样,依格尔公司也开始了“差异化”生产。“从产品的市场定位转型。”杜璋告诉记者,最近公司将原先的生产高端纯丝绸面料转向生产丝绵、莫代尔、天丝面料,目前公司的样品量订单还是有所增加。

“只要挺一挺,寒冬迟早过去!”面对压力,杜璋依然乐观地表达出对行业预期。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