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面积近700亩的蓬安县福德镇长甘岭村核桃产业园规模虽大,但品种老化、品质退化、品牌弱化的问题,成为当地核桃种植户近来的“心头病”。
为切实解决核桃种植户面临的“急难愁盼”问题,3月7日,福德镇党委政府和蓬安县派驻该村工作队在南充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黄绍虎牵线搭桥下,将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研究生导师、四川省专家服务团首席专家罗建勋从成都邀请到长甘岭村,现场“把脉会诊”提出解决方案。
昔日富民产业如今亟待突围
蓬安县福德镇长甘岭村核桃产业园距南充中心城区一个多小时车程。汽车蜿蜒于静美的乡村道路,驶过一个小山垭,一大片根部涂白、通体笔直的核桃林豁然映入眼帘,坡上岭下、如阵如列,蔚为壮观。
同行的驻村工作队负责人张森介绍,长甘岭村地处四川盆地浅丘向深丘过渡带,山高、沟深、坡陡的地貌特征明显,农业耕作条件差。基于“山下种粮饱肚子,山上发展经果林挣票子”的想法,2001年,当地村民在老支书蔡入荣示范带动下,走出了一条“土法上马”发展核桃产业之路。他们选用当地适生核桃苗自主繁育、自我推广,在山腰、山顶大面积推广栽植核桃树,辐射带动村民达2000多人。寒暑易节,小小核桃苗长成了硕果满枝的“摇钱树”。每到核桃丰收时节,经过粗加工的核桃装箱发运,慕名前来收购的客商络绎不绝,福德核桃产业成为长甘岭村村民决战贫困、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由于缺少专业技术和科学管理,福德核桃出现树木老化、品种退化、病害多发、掉果严重的问题。种植户过去一年要收获几万元,现在只能收获几百元,效益断崖式下滑导致大面积核桃树弃管,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福德镇党委书记袁坤民说,这不仅是蓬安县福德福寿核桃专业合作社的“烦心事”,更成为党委政府通过发展特色经果林、带领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拦路虎”。川中丘陵地区这片大规模核桃产业园,是就此“沉沦”,还是重焕生机?突围之路何在?一道道待解的命题,摆在新一届镇党委、政府和驻村工作队面前。
专家指点迷津助力提质增效
暖阳高照、春山披绿。3月7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现场会诊”在长甘岭村核桃产业园举行。
“目前,树径已有碗口粗,根系十分发达,通过嫁接改良,完全可以让老树发新枝,救活这一大片产业。”面对闻讯而来的核桃种植户,罗建勋直奔主题、解疑释惑,给村民吃下了“定心丸”,打消了部分村民先前想挖树、另起炉灶发展产业的错误认识。
罗建勋仔细察看核桃树后指出,核桃产业园是从本地适生苗选育发展起来的,具有遗传基础广、本地适应性强的特点。只要把结果较多、果实中偏大、果壳不太厚的核桃树标记出来,以其作为母本与其他低产低效核桃树,按照技术规程进行科学嫁接,就一定能实现核桃产业改良升级、提质增效。
专家指点迷津,现场掌声阵阵。来自市林科所的专家补充道:“清明节前,正是嫁接好时机。全体核桃种植户要增强信心、形成共识,以点带面、示范推广,第三年就可见到挂果采收的成效。”“目前,桃桃树栽得过密,每亩有60至70株左右;要挖掉一部分老树、病树,每亩约20株至30株即可。把树的间距拉开,有利于稳产高产。”“嫁接成功后,要在树周挖窝5至6个,施足有机肥。”
为了给福德核桃产业嫁接改良提供持久的技术支撑,罗建勋、黄绍虎等省市林业专家主动入驻福德镇党委政府建立的核桃产业发展技术咨询微信群,为种植户提供远程会诊、在线指导等科技服务。专家们还表示,将协助当地建立起省、市林业科研站点,加大对当地核桃产业“智慧帮扶”力度,打造一支永不离开的科技下乡专业队伍,助力福德核桃产业做优做大做强。
目前,福德核桃产业嫁接改良摸底登记、优势树木标记等各项工作,正全面铺开、有序推进,福德核桃产业必将迎来又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记者 郑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