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成常态。
四川在线南充频道(冉栩文 记者 李霞)“赵老师,您再核对一下我昨天发给您的数据,千万马虎不得!……”3月4日,记者见到了正在电话里和同事沟通疫情数据的陈正琼。她是阆中市疾控中心结核病与地方病防治所一名职工,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她先后参与了流行病学调查处置工作,收集整理阆中市67个医疗机构和3个集中观察点的数据,为了及时准确的将数据报送给阆中市卫健局和南充市疾控中心,20多天来,她每天加班到凌晨3、4点钟,年迈父亲生病在南充住院,基本上由妹妹照顾,她也只能通过视频连线安慰几句。
流行病学调查,电话询访。
“说不怕、不累是假的,但使命所在”
“人民医院有一名新冠肺炎疑似患者,请你们立即开展流调工作。”王某,男,36岁,干咳,发热(最高体温39.3℃),23日上午9时左右前往市人民医院就诊,血象提示白细胞正常,淋巴细胞降低,胸片提示左肺见多发斑片状玻璃密度影及斑点状密度增高影,边缘模糊。曾从浙江飞武汉,在武汉天河机场停留1小时......根据医院病历提供的线索、目前症状和检验结果,符合新冠肺炎疑似病例诊断标准。面对新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性特别强,当时传播途径又不明确,加之她所在的这支流调队是阆中新冠肺炎流调首次“出征”的队伍,如何更精准、详实的了解患者发病前后的发病情况、暴露史、接触史、发病时间、发病症状及就医情况等流行病学相关信息,既能节约防护服,又能降低队员的感染风险,组员们仔细研究了防控方案,小组决定,由1至2人进入病房与患者面对面交谈。面对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随时都有被传染的危险,她主动请缨,进入病房与患者面对面开展流调。她深知流调工作如同侦破案件,需要有福尔摩斯般敏锐的眼光和缜密的思维,搜索病毒传播的蛛丝马迹,需要细致、准确、快速找到密切接触者,便于及时落实处置措施。面对生活轨迹零乱多变,社会交集纷杂,有抵触情绪的患者,如何透过纷繁复杂的生活片段,精准查找传染的源头和关联?她苦口婆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赢得患者的信任,穷追不舍,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力争找到更多的密切接触者。护目镜上的雾气、隔离服内的汗水,没能挡住她工作的步伐,因为这身防护服给予了她责任。完成两个多小时的调查,小心翼翼脱下防护服,一丝不苟进行自我消毒,从污染区顺利回到清洁区,就像完成了人生的一次逆行。趁着新鲜出炉的流调信息,赶快开始写流调报告,到夜晚十一点,报告终于形成。
收集信息、填送报表。
从事流调工作这一个多月来,生活作息完全被打乱,她先后深入两个疫点开展流调工作,对成百上千的发热病人进行初步流调,及时发现一些疑似或确诊患者,追踪到几百名密切接触者落实隔离,还协同处置了一起家庭聚集性疫情。每当问起她,她总是面带微笑“说不害怕、不累是假的,但使命所在,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就该先上!”
“爸爸,对不起!等疫情解除后,我再好好陪伴您”
抗“疫”夫妻档
为及时做好疫情监测工作,掌握疫情动态,作出分析、预测预警,为新冠肺炎疫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作出决策提供依据。1月29日,她又被抽调到急传股协助做好每日疫情的“日报告”、“零报告”工作。每天凌晨时分,万家灯火熄灭之时,却是她最忙碌的时刻,收集全市67个医疗机构和3个集中观察点的报表,逐一比对数据,一旦发现漏填、错填等不完整、不准确的信息还需逐一电话核实。由于疫情信息量大,每天要确保在凌晨12点、早上8点、下午4点将准确的数据上报卫健局和南充市疾控中心,每个人精神要高度集中,与时间赛跑。每天完成工作后,已是凌晨3、4点。但是当接到流调任务时,便又迅速投身,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将近一个月来,加班到深夜已是常态。
就在1月24日,她年近八旬的父亲因病重转到川北医学院接受手术治疗,老人术后又伴有肺部感染,年老体弱的父亲瘦骨嶙峋,伤口疼痛难忍。而当天正是四川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响应之时,冲锋疫线的她只能在偶尔的闲暇中通过与病床前的妹妹短暂连线,安慰表面坚强而内心痛苦的父亲,她都吞声忍泪,“爸爸,对不起!特殊时期,特殊任务,我只能选择坚守岗位,你要坚强、坚定、坚持,等你康复出院,疫情解除后,我再好好陪伴您!”
“我们也很理解支持她,希望疫情早日结束!”
进入疫点或医院开展流调工作
“我们也能理解支持她,希望疫情早日结束!”,陈正琼的家人告诉记者,在她的感染下,本来在家休假的丈夫缪吉波主动加入到战“疫”志愿者行列,一个月来,他奔走于全市的九个重要卡点、两个“新冠”治疗指定医院、三个集中隔离观察点、一个疫点和一些社区、乡村,用“第三只眼”直击现场,用独特的视角聚焦坚守一线的医护、公安、疾控、交运工作人员和社区、乡镇村干部、广大志愿者,全面捕捉阆中市全力抗疫的感人瞬间,并以战“疫”日记的形式记录战斗在“疫”线的勇士们坚定而忙碌的身影。
丈夫缪吉波在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记录。
与病毒交锋,与时间赛跑,这正是千千万万疾控人——“‘疫’线侦探”在抗“疫”期间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