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农历正月十四 相约嘉陵三会镇“送蛴蟆”

http://www.scol.com.cn  (2017-02-07 08:12:13)  来源:南充日报  
编辑:王青山  

罗正国在扎蛴蟆灯

“正月十四扎蛴蟆灯、摇嫩竹,送蛴蟆瘟”,这一传统民俗在川东北已有300多年历史。从2012年开始,嘉陵区三会镇在每年农历正月十四举行声势浩大的蛴蟆节。本周五就是农历正月十四,嘉陵区第六届蛴蟆节将如期举行,本届蛴蟆节准备得怎么样了?昨(6)日,记者来到三会镇为读者打探了一番。

百幅彩色墙绘 展示蛴蟆节文化

刚到三会镇,就能看到两个高度超过3米的蛴蟆吉祥物矗立在街口, 它们外形可爱、色彩艳丽、栩栩如生。三会镇党委书记廖天元告诉记者,黄色的吉祥物叫福福,绿色的叫安安,意味着福安同乐。 在进入三会镇的3条主要路口都能看到它们可爱的身影。据了解,蛴蟆节当天还将举行与“福福安安”相关的多个活动。

步行在场镇上,能够明显感受到蛴蟆节的气氛,有的居民开始在门前摆放制作蛴蟆灯的材料;居民楼的外墙上绘制了百幅墙绘,完整地表现了家家户户制作蛴蟆灯、送蛴蟆灯、放蛴蟆灯的过程,以及小孩摇嫩竹、舞龙耍狮、燃放烟花等活动场景。“这幅墙绘是男女老幼正在制作蛴蟆灯,然后是挑选灯、准备送灯、送灯路途中,最后是到达地点祈福狂欢。”三会镇镇长任世闻告诉记者, 这些风格各异的彩绘均由四川美术学院的艺术家创作,以此展现蛴蟆节的来历、内涵、演变及场景。

新增互动环节 增强游客参与性

针对市民和游客最关心的蛴蟆节当天的活动内容, 廖天元告诉记者,除了能参与到人气最高的送蛴蟆灯、摇嫩竹等活动,他们还准备了一台高水平的文艺演出,有歌舞、杂技、舞狮、舞龙、车幺妹、民谣传唱等节目。

与往年相比,本届蛴蟆节新增了很多内容,以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以此丰富这一传承数百年的民俗文化活动。其中,主办方将活动当天举行《记忆蛴蟆节》获奖文学专辑发布仪式及获奖作品朗诵,与南充晚报社共同举办蛴蟆节征文大赛。而在新修的蛴蟆节文化广场上,将举行“寻找记忆中的童年”主题活动,通过开展滚铁环、打陀螺、踢毽子等游戏,让游客找回儿时的记忆; 这些活动都采取现场报名的形式, 优胜者将获得制作精美的蛴蟆节明信片。

(原标题:正月十四 相约三会“送蛴蟆”)

延伸阅读

六旬老汉制作巨型蛴蟆灯

微张的嘴巴,矫健的四肢……记者眼前这只高2米、长6米的蛴蟆灯已初见雏形。“蛴蟆灯的骨架已经完工,再检查加固,就能敷纸上色了。”昨日下午,三会镇羊儿湾村

民罗正国向记者介绍道。

60岁的罗正国从正月初五开始制作蛴蟆灯,老人家和另外两位助手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开始工作。“以前,我们家就是做纸活儿的,我从16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学手艺,做过不少玩意儿,不过这么大的蛴蟆灯还是第一次, 可不敢马

虎!”老人笑着说。

在蛴蟆灯一旁,记者还发现了有3只模样似鸡的竹灯,高约50厘米。“今年是鸡年,大家商量再扎3只‘金鸡送福’的竹灯,跟随引路蛴蟆灯,送瘟神迎福气嘛!”罗正国说,等到正月十四那天,3只“金鸡”可要比记者看到的大很多。 据了解, 罗正国制作蛴蟆灯、金鸡竹灯,没有图纸,也没有模型,全凭自己的感觉让这些竹灯都栩栩如生。

相关链接

蛴蟆节的来历

“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和嫩竹一样高;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长,我也长,我和嫩竹一起长。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这是流传在川北山乡的一首民谣。“正月十四送蛴蟆”是川北地区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间传统节目, 在四川省南充市的西南官话灌赤片岷江小片(西充话)地区,以及附近嘉陵、顺庆、西充、南部比较盛行。历经演变,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

传说在清朝年间, 一场突如其来的“蛴蟆瘟”袭击了当地村民,后来有一位高僧指点,这是“蛴蟆瘟”在祸害人间。于是当地乡亲就用自制的“蛴蟆灯”,挥舞着捆扎的火把,抬着彩龙,敲锣打鼓地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赶走“蛴蟆瘟”。从此每年的正月十四晚, 家家户户扎“蛴蟆灯”,送“蛴蟆瘟”的风俗延续到了现在。

当夜幕降临时,家家户户就点燃自家的“蛴蟆灯”,吹着唢呐、敲着锣鼓、抬着彩龙、挥舞火把,浩浩荡荡地朝村边的小河走去,漫山遍野灯影晃动,密集得像夏夜天空的繁星,气势十分热闹壮观。(记者 祝真珍 文/图)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