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禹王宫见证“湖广填四川”的沉重历史

2021-04-16 08:05:44来源:南充晚报编辑:王青山

长乐禹王宫

刻“长乐禹王宫”的文物保护碑

在高坪区长乐镇的幸福街上,有一座气势恢宏的古 建 筑———禹 王宫。2003年6月16日, 南充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6月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座禹王宫曾是湖广人的会馆,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被改成了粮仓。4月14日, 记者走进长乐禹王宫, 探寻这座有着200多年历史建筑的前世今生。

前生:客家人修建的会馆

来到高坪区长乐镇的老街,记者发现, 街上的房屋大多是木质结构,木柱、木门,再配上小青瓦,错落有致。幸福街1号便是禹王宫的所在地。 拉开蓝色的卷帘门, 一座四合院式的恢弘建筑便出现在眼前。

据史料记载, 长乐禹王宫建于清嘉庆乙丑年(1805年),坐北朝南,现存戏楼、廊、正殿及与前殿相连的东西偏殿,占地17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500平方米。

走进禹王宫, 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戏楼,但戏台已不复存在。禹王宫建筑主体为三重四合院格局,建筑结构以砖木为主。穿过戏楼便是大殿,大殿前有一道过厅,要进入大殿, 必须经过一个长方形的天井,天井中间放有一块2米见方的石台。 走进大殿时必经此石,称为踏步石。除大殿和过厅外,整个地板都是用木板拼合而成,至今完好无损。 屋基与地板之间除去中间几个支点和四周被砖石堆砌密封之外,其余全是空心的,只留一个30厘米见方的通气孔。据说, 这样的建筑方式是让木柱不直接接触地面而受到腐蚀,也可以防止受地气而板面潮湿。

走出禹王宫绕到外墙, 墙上许多砖上依然可以清晰地看见“禹王宫”三个字。据介绍,像这样有“禹王宫”字样的砖,有近十万块,这些砖宽而厚,是现代建筑用砖的2倍大。

当地的老人说, 新中国成立前禹王宫的门牌上还留有一副龙飞凤舞的对联, 上联是: 长乐千古;下联是:顺庆万年;横批是:明德思远。

见证:“湖广填四川”那段历史

据高坪区文管所负责人介绍, 禹王宫的形成还延续着一段历史。

据史料记载,在清王朝“移民垦荒”政策的推动下,包括湖北、湖南、广东、江西在内的10余个省的移民相继来到四川定居, 形成了持续时间长达100多年的“湖广填四川”。根据地域和群体的划分, 客家人建起了进行活动和交流的重要场所———会馆。在命名上,湖南、湖北的叫禹王宫,福建的叫天台宫,江西的叫万寿宫,陕西的叫三元宫。

湖广移民不但在长乐建起了气势恢宏的禹王宫,还带来了“讲话像唱歌”的特有方言。经过百年来历史的变迁,这些移民后裔的生活习俗已经和当地无异,唯有部分方言的发音方式始终难以改变。

据当地老人介绍,长乐古镇初建时,气势恢宏的禹王宫、万寿宫、财神庙、颛顼宫、鲁班殿、森林宫是镇上的建筑主体,当地的居民们除了在此进行祭祀之外,还可以在此地进行集会交易以及处理族内事务等活动。尤其是禹王宫,热闹非凡。此后,场镇日益兴旺,行业主要以茶铺、酒店、日杂铺、旅社、理发店等服务行业为主。

由于此处位于通往广安、达州、陕西等地的要道上。因此,在当时行路靠骑马、坐轿、走路为主要交通方式的年代里, 长乐在它建成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经济繁荣、 客商云集。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 镇上还留有多处外籍客商所建的堂所会馆。 省文物专家来此考察后认为, 长乐禹王宫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实物资料, 宫内戏楼更是少有的保存较完整的建筑, 对于研究古代表演艺术具有一定价值, 是不可多得的文物财富。能够完整存续下来的禹王宫,既展示了当时高超的建筑工艺,也成为“湖广填四川”历史见证。

今世:成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中国成立后, 需要大量储备粮食,禹王宫除围墙、戏台保留原貌外,将所有大殿、厢房等改成了仓库,取名长乐粮站,至今还能看到保留的出粮漏口。

今年55岁的郭映平是土生土长的长乐人。他也是当年长乐粮站的保管员, 专门负责看守粮仓。在他的记忆中,长乐粮站不仅收长乐镇的粮食,连周边的御史乡、会龙镇的居民都会把粮食送到长乐粮站来卖。原南充地区成立了粮食车队, 车队的大货车到各个粮站收粮。长乐粮站的粮食主要运往南充面粉厂、植物油厂等地。

“那时,这里有两个保管员。每年收油菜、麦子的时候,就是我们最忙的时候, 经常从早上6点忙到晚上10点多。”郭映平告诉记者,长乐粮站主要储存黄豆、菜油、小麦、花生等。 这里有18个大小不等的仓,能装近2000吨粮食。一到收粮季,每天都有村民或挑或担或用三轮车、手扶拖拉机,将自己种的或者收的粮食送到长乐粮站来。

郭映平告诉记者, 到上世纪90年代末, 粮食由国家统一储备,长乐镇也修建了国家标准的粮仓,禹王宫便不再作粮仓使用。2003年,禹王宫被南充市人民政府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当地文物保护部门筹集20万元对整个禹王宫进行了抢修加固。郭映平也成为禹王宫的看护人,多年来一直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这座古老的建筑。

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祝真珍 文/图

延伸阅读

湖广填四川

指发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据说, 有湖北、 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在移民行列之中。

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 四川经过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行省人口最多,客家移民是仅次于湖广人的第二大移民团体,湖广移民和客家移民分别占当时四川总人口的40%和33%。以成都为例,清末《成都通览》曾描述“现今之成都人, 原籍皆外省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