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庆:“文化灯火”里 把夜晚过成诗

2025-06-27 09:32:59来源:南充日报编辑:林凌

暮色四合,华灯初上,顺庆的另一种生活图景正悄然展开。

西湖·青年夜校内,非洲鼓的鼓点与年轻人的笑声交织,为夜晚注入鲜活的力量;区文化馆市民艺术学校的书法培训班上,学员们悬腕执笔,在宣纸上勾勒横竖撇捺,墨色在灯影中晕染出“嘉陵晚渡”的诗意……在顺庆,不同群体正用学习丰富夜晚时光,在夜色中勾勒着各自的成长轨迹,共同编织出现代“夜生活”的温暖肌理。

青年夜校:“解锁”晚间时光新玩法

“夜练八段锦,养生更养心。”近日,在西湖·青年夜校校区,暖黄的灯光下,10余名年轻人跟着老师舒展身姿,呼吸与动作同步,将白日里的焦虑化作筋骨的舒展。这是顺庆青年夜校开展养生八段锦课程的一幕,这个由共青团顺庆区委打造的公益平台,成了顺庆年轻人夜晚的“活力充电站”。

“刚开始觉得八段锦是‘中老年专属’,试过才发现,这套动作能让我下班后快速放松,甚至治好了我的‘鼠标手’。”顺庆区融媒体中心编辑庞茜常年伏案剪辑视频,肩颈僵硬和手腕酸痛如影随形。她说,第一次在夜校接触八段锦时,本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没想到当指尖随着“左右开弓似射雕”的动作缓缓舒展时,积攒整日的肌肉紧张感竟逐渐消散。如今,她成了青年夜校的常客,午休时还会在工位旁练习几分钟八段锦,肩背的酸胀能得到明显缓解。

“青年夜校”非洲鼓班学员们认真学习(资料图)。陈静 摄

“课程表就像一份‘青春盲盒’,既有八段锦、瑜伽等养生课程,也有非洲鼓、服装搭配、户外摄影等潮酷内容。”团区委副书记范小璇翻开课程表介绍,为精准匹配年轻人的学习需求,青年夜校在开课前开展了大量调研,了解到大部分“90后”“00后”渴望利用夜晚时光提升自我,但又排斥传统“填鸭式”学习模式,因此课程设计强调“兴趣驱动+实用落地”。比如,扎染技艺搭配非遗文化讲解,旗袍走秀融合现代服装搭配美学,让文化体验与生活技能实现无缝衔接。“我们还设置了‘课程反馈机制’,之前有学员建议多增设养生操课程,下学期我们计划新增拳术专题课。现在的年轻人既想在夜校学技能,又渴望找到能放松身心的‘树洞课堂’,我们就是要让这里成为他们下班后的‘第二生活空间’。”

更令人惊喜的是夜校衍生出的“青年社交圈”。学员们自发组建了“夜跑小队”“剧本杀社团”,甚至有设计师在服装搭配课上结识了创业伙伴。“在这里,我学会了构图摄影,还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上周我们刚组队一起夜骑嘉陵江风景绿道。”“学会了非洲鼓,还跟着老师去参加了乡村振兴音乐会。”……年轻人们纷纷表示,这种从“课堂学习”到“生活实践”的延伸,让青年夜校成为了“夜生活”中跳动的“青春脉搏”。

“我们要把青年夜校打造成顺庆年轻人‘家门口的成长共同体’。”团区委书记文章表示,未来将联动高校、企业等,推出“职业规划”“非遗手作体验”等定制化课程,让年轻人既能在八段锦的呼吸吐纳中疗愈身心,也能在技能课堂上储备前行的力量。“顺庆的夜晚不该只有宵夜和逛街,更要有属于年轻人的文化栖息地。当传统养生遇见青春创意,当技能提升碰撞社交需求,青年夜校正为顺庆夜生活注入最鲜活的‘青春答案’。”

“女子学堂”:办到女同胞的心坎上

近日,在嘉湖书院里,国画授课老师罗运淳的示范让女性学员凝神静气。当宣纸上的墨色晕染出远山的轮廓,银行职员吴红芳的眉梢扬起笑意,白天在柜台前敲打数字的疲惫,此刻都化作了笔尖下的山水意境。这是顺庆“女子学堂”的日常场景,这个由区妇联与区文联联合创办的公益课堂,以国画、书法、诗词、古琴等传统文化课程为载体,正成为顺庆现代女性的“精神健身房”。

“女子学堂”国画课,学员们倾听老师点评。陈静 摄

“‘女子学堂’的课程表是传统与现代的精妙平衡。”区妇联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书法课堂上,老师带领学员品诵古诗后,在笔走龙蛇间完成墨韵创作;国画课中,学员们以丹青为眸,晕染嘉陵江的粼粼波光;应急救护课上,通过实操演练,让大家掌握心肺复苏的“黄金四分钟”。这种“文化浸润+实用赋能”的课程架构,精准锚定了当代女性多维成长的复合需求。“更值得关注的是,学员社群正涌动着蓬勃的生长力,课后打卡已经成为一种风潮。群里有人分享古琴指法的练习视频,有人晒国画习作,更有学员自发组织周末到博物馆研学,这所学堂正从静态课堂延伸到动态的文化生态圈,成为女性互助成长的精神共同体。”

“这种‘夜晚她空间’的营造,提升了咱们女同胞的文化素养,还构建起了温暖的社交网络,让每位女性在这里找到久违的自我。”“我们不仅要学会挥毫泼墨,更要在生活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学员们纷纷表示,“女子学堂”就像一把打开文化宝藏的钥匙,让她们在快节奏的生活里,借着夜晚学习的灯火找到了心灵栖息的港湾,期盼能有更多类似的公益课堂落地,让传统文化的滋养跨越年龄与职业,成为现代女性在夜学中平衡生活、提升自我的“精神补给站”。

“课程设置从传统文化到现代技能,精准对接不同女性群体需求,这种‘按需供给’的模式,让文化真正成为滋养生活的源泉。我们要把‘女子学堂’办到妇女同胞的心坎上,让越来越多的女性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用优秀的德才撑起‘半边天’,在各行各业书写不平凡的人生。”区妇联党组书记、主席邓惠文表示,顺庆区“女子学堂”将继续依托嘉湖书院,链接多方资源,为广大女性和家庭搭建学习、对话、成长的平台,组织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活动,打造“文化+生活”的复合型平台,进一步助力提升女性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市民艺术学校:中老年群体的“夜间文化补给站”

“光线暗了的时候,要调整光圈……”6月17日晚上7时,顺庆区文化馆市民艺术学校的摄影培训班上,60岁的退休教师陈淑芳正举着单反相机,对着展厅里的盆栽反复调试参数。身旁的老伙伴们围在一起,时而低声讨论构图技巧,时而举起手机拍下彼此的专注神情,镜头咔嚓声与老人们的笑声在暖黄色的灯光里交织成趣。

“报名参加培训的学员以中老年群体为主,他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旺盛。”区文化馆免费开放办公室主任刘雨升表示,考虑到学员白天时间安排较为紧张,大部分课程授课时间特意设置在晚间,为学员的“夜生活”注入文化活力。课程设计上,在注重趣味性的同时,也兼顾实用性。如,摄影课教授学员用智能手机记录生活点滴,书法课融入诗词赏析提升文化底蕴,舞蹈课则结合健身养生理念编排动作,让课程内容更贴合中老年群体的实际需求。

“现在邻居喊打麻将都得提前预约,我的晚间档期早被书画、乐器排满了!”58岁的退休护士王莉笑着说,过去总觉得夜晚是“等待明天”的空白时段,只能看看电视消磨时光。如今却在调色盘的颜料混合里、在二胡的揉弦技法中、在隶书的波磔笔画间,找到了“把夜晚过成诗”的可能。而且,课堂就像一个温暖的磁场,让原本在家带孙辈、搓麻将的老伙伴们,重新找回了社交与成长的快乐。

“接下来,我们将从课程体系、文化传播等维度发力,持续为市民‘夜生活’注入文化活力。”刘雨升告诉笔者,他们将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精准对接多元需求;创新活动形式,为各团队和各班级提供更多可参与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释放文化惠民效能,让公益培训班不仅是艺术学习的场所,更成为中老年群体拓展社交、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家园”,让“文化顺庆”的品牌在夜色中焕发更璀璨的光芒。(陈静 青瑞鑫)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