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安:科技赋能农业生产更“智慧”

2022-04-14 14:00:51来源:南充日报编辑:王青山

龙蚕镇高标准农田(资料图)。彭圣洲摄

●彭圣洲文/图

4月11日,蓬安县睦坝镇老君村。迎着春光,村民张运德和同伴忙着挖沟排水、平整秧田,为无人机播种做准备。

张运德是脱贫户,常年在当地合作社务工。“现在都是机械化,干的活很轻松,1天能挣100元。”张运德说。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蓬安县紧紧围绕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目标,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农田管护全覆盖,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

1土地整理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睦坝镇老君村地处蓬安县西端,虽然以“坝”命名,地形却以浅丘为主,地势高低起伏。曾经,田块支离破碎,没有生产道路,耕作多以人工为主。作为一个传统农业村,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主要是老人和小孩。“地不平,农机下不去,大家都不愿意种。”提起以前,老君村党支部书记章鹏很是心痛。

变化,从土地整理开始。

去年,老君村启动土地整理项目,规模约600亩。章鹏介绍,项目包括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等。其中,对现有土地进行格田整理、坡改梯,增加了耕地面积,提升了耕地质量;通过修筑灌溉渠、生产道路,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经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在农业生产方便多了。”章鹏带笔者在村里转了一圈,他说,有了生产道路,翻地、播种、插秧、收割等一整套农活都可以用农机作业。

“机耕道的修建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以前大型机械只能在一条道上前进或后退,现在机械设备可以‘任我行’,想下哪块地就下哪块地。”说起劳动生产方式的改变,在2.5米宽的机耕道旁,正在田里劳作的张运德笑着说。

“巴掌地”变丰产田,不仅扩大了种植面积,还节约了成本,每亩的产值与过去相比也实现了提升。据了解,老君村全村共有2860亩耕地,第二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正在申报中。“项目完成后,预计每亩产值将比过去提升300元至500元。”章鹏说。

2机制创新全面推行四级田长制

在睦坝镇武胜村的高标准农田里,看着哗哗流淌的水,村党支部书记沈勇满脸喜悦。过去,农田灌溉甭提多让他头疼了。

“村里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我就成了农田管理员,职责就是把高标准农田管护到位。”沈勇说,眼下正是大春生产的关键时节,高标准农田建设后,连接水源和土地的大小灌溉渠道在全村有近1万米长,明渠一般不会堵塞,四周封闭的暗渠可就不一定了,得加大巡查力度。

沈勇介绍说,他是全村农田管护的总负责人,每片农田的沟渠、机耕道等设施都归他管。据了解,自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武胜村以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本农田管护网络为目标,建立了农田管理员制度,实现了管护责任全覆盖。

为农、惠农、利农是建设高标准农田的重要目标。瞄准农民急难愁盼,蓬安县逐步加快田、土、水、林、路、电、机、管综合配套,有序推进耕地复垦、撂荒地复耕。

在龙蚕镇千丘塝村,田间地头一派繁忙的春耕景象。刚从田间出来的彭正中跺了跺鞋底的泥,忙着把巡查结果登记在册。

作为千丘塝村党支部书记,为何会去巡查耕地?这是因为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千丘塝村田长,今年初开始担任田长的他对这项工作充满热情。彭正中说,自担任村上的田长以来,他定期到田间地头对撂荒地整治情况进行巡查,并将情况及时上报,同时发动村上党员干部带领村民积极开荒,把每块地都利用起来。

在彭正中身后,原来的撂荒地已翻耕一新。地块一侧,一块“党员干部责任田”牌子格外醒目,上面明确标注了田块的责任人、耕地面积和种植作物等。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保障,田长则是耕地的守护者。今年,蓬安县将全面推行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组四级田长制,着力加大对辖区内耕地和基本农田的巡查保护力度,监管耕地和基本农田动态情况。和彭正中一样担任田长的,全县共有上千人。

3智能监测农作物管理有了“千里眼”

眼下,正是田间管理作业的关键时期。在蓬安县睦坝镇粮油基地,新建的蓬安县粮油基地智能监测站可实时监测农作物生长情况,实现了田间的高效管理。

“田间这个方方正正围起来的区域,是今年启用的蓬安县粮油基地智能监测站,该监测站由虫情信息自动监测系统、智能孢子测报仪、苗情监测系统、电子性诱采集系统、土壤墒情监测站以及田间小气候监测站大数据平台组成。”蓬安县农业农村局植保站站长王琳介绍,通过这些智能监测设备,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农业生产中所要关注的墒情、苗情、虫情、灾情等情况,并实现自动预警,有效缩短灾情测报周期,大幅提升精准监测、科学防控和农业灾情预警水平。

那么,智能监测站又是如何运行的呢?王琳介绍,利用物联网系统,监测站在农田里安装土地传感器、360度高清摄像头、微型气象站、远程拍照式虫情测报灯等智能装置,远程采集农作物的影像资料及其生长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并传输至平台。

比如虫情信息自动监测系统,它可以自动完成诱虫、杀虫、虫体分散、拍照、自动识别等工作。系统会智能识别虫害的种类和数量,对虫害的发生与发展进行分析和预测。“我们通过电脑平台或手机APP随时查看虫害数据,与以往的虫情监测相比,不仅省去了人工收集、清点等工作,同时还能快速、准确、高效了解虫情,有利于我们及时指导农户精准施药。”王琳说。

王琳介绍,智能监测站不仅成为了农业生产管理的“千里眼”和“听诊器”,同时也推动了植保信息化发展。

近年来,蓬安县借助农业物联网发展“快车道”,加快建设全县农作物智能监测系统,不断提升测报准确率,织密农作物稳产保供“防控网”。目前,全县共建设4个智能监测点,实现了农业产业园区农作物智能监测“云覆盖”。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