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地方戏剧圈粉“00后”

2022-03-25 15:49:58来源:南充日报编辑:王青山

传习班学生们正在上川北大木偶表演课

川北大木偶经典剧目《丝路驼铃》

剧种档案

川北大木偶

川北大木偶为世界稀有的木偶剧种,已有300余年历史。其偶身高大,酷似真人,五官灵动,四肢灵活,能基本完成人所能完成的一切动作,还能完成人所不能完成的一些其他动作,是目前全世界唯一保留下来的大木偶艺术,是四川省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被誉为“世界罕见的木偶艺术”“中国民间艺术的冠冕”。

今年1月1日起,《南充市传统地方戏剧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该条例将川北大木偶、川北灯戏等传统地方戏剧列入保护范围。

川北大木偶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熊猫队长”登上平昌冬奥会闭幕式、机械大金牛亮相2021年央视春晚舞台、全日制学历教育传习班里“00后”学生学表演学制作……这些,都无不展示着川北大木偶在传承保护中取得的新成效。日前,记者走进四川省(南充)大木偶剧院,聆听川北大木偶的传承故事。

A木偶传习班培养演员和制作人才

3月11日早上7点,南充职业技术学院的排练厅内传出一阵阵口号声,打破了周围的宁静,原来是川北大木偶全日制学历教育传习班的数十名学生正在进行基本功训练,学生们个个汗如雨下却没人率先停下来休息。

一小时的基本功训练结束后,经过短暂休息,学生又走进川北大木偶表演教室,在专业老师陈小蓉、舒世林的带领下,开始学习木偶表演。只见他们将木偶的直杖插在腰间系着的布袋中作为支撑点,像撑伞一样把木偶举起,另一只手操作木偶上的两根铁签,从而让木偶比划各种动作。

“转头和抬手的动作要连贯,不能太僵硬了”“脚尖要绷紧,稳住”……课堂上,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表演要领,合着音乐,学生们跟着练习了一遍又一遍。

今年19岁的税倩长相清秀、身材纤细,很难想象她能举着10多斤的大木偶练习这么久。“我从2018年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的‘熊猫队长’认识了川北大木偶,第一次知道原来木偶也可以具有科技感,这么现代化。”税倩说,当时川北大木偶全日制学历教育传习班正在招生,在父母的鼓励下,初中毕业的她和12岁的弟弟一起参加了考试,通过舞蹈、唱歌等层层筛选,最终她成功进入了传习班学习。在学校的课程安排中,学生一边学习文化知识,一边吸收专业知识,并在校学习期间不用缴纳任何费用,学费、杂费、住宿费全免,每月还有700元生活补助。

“我特别开心,希望毕业后能通过考试成为一名真正的川北大木偶传承人,为这个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税倩说。

四川省(南充)大木偶剧院院长唐国良介绍,税倩所在的川北大木偶全日制学历教育传习班,是2018年6月由市文广旅局、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南充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创办的,传习班分为表演班和制作班,旨在为川北大木偶培养优秀的演员和制作人才,总共要学习6年。传习生三年中职毕业后,发给中专文凭,通过国家考试,录取进入南充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民族表演艺术专业大专班学习。目前,通过中专升大专考试,有50名学生正在继续学习木偶表演与制作。

B新鲜尝试传统戏曲融入木偶表演

过去,一个人、一个木偶,走街串巷,就能为人们带来一场精彩的表演。后来,随着川北大木偶的发展,融合了音乐及舞台声光电,表演越来越具有整体性、完整性、故事性,创作了《丝路驼铃》《龙门传说》《千里共婵娟》等一批经典剧目。

“曾经那种一人一偶一台戏的民间表演方式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因此,我们目前正在探索创新发展以前自演自唱的表演模式,让木偶表演更接地气,更融入群众。”唐国良告诉记者,但这种表演模式对表演者的要求更加全面。表演时,表演者不仅要手上操作好木偶,还需踏好台步,同时嘴里要唱好台词,这就要求表演者不仅基本功要扎实,还要学习掌握生、旦、净、末、丑这些戏曲中的行当。

目前,这一探索已经有了良好开端。在“四川省第四届曲艺杂技木偶皮影比赛”中,“90后”青年演员尹望宇表演的《太庙惊魂》,将传统戏曲融入川北大木偶表演,让川剧唱念做打和大木偶表演完美融合,大大提升了川北大木偶的独特技艺魅力和整体艺术观赏性,获得了一等奖。

川北大木偶戏第五代传承人、四川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乐也在推进川北大木偶更接地气的表演中不断探索。由他改编剧本并指导动作的木偶剧目《跪门吃草》获得了“四川省第五届曲艺杂技木偶皮影比赛”三等奖。

“我主要在研究这个课题,在目前常见的川北大木偶舞台式的表演中,探索一种更接地气、更讲求互动的表演模式。”李乐说,表演者的唱腔可男可女、可老可少,说唱内容也不局限于传统剧目,可以将当下的社会热点、网络热词等,用于与观众逗趣互动。

唐国良说,“如今川北大木偶已经在世界舞台上绽放熠熠夺目的光芒,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在本地舞台上,要更进一步传承创新,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融入普通群众的生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路途虽然漫长,但庆幸,我们已在路上。”

■专家访谈

立法保护为扶持地方戏剧指明方向

近日,记者就《南充市传统地方戏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川北大木偶的传承保护专访了西华师范大学长期从事非遗研究的吴晓川教授。

记者:《条例》施行后,对于川北大木偶的传承与保护有怎样的积极意义?

吴晓川:虽然国家早就印发了《地方戏曲剧种保护与扶持计划实施方案》,但在地方上还没有针对地方戏剧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近几年,市人大、驻市高校、院团、市嘉陵江非遗文化促进会等在推动地方法律法规的出台中都做了努力,开展了一系列调研,形成了一系列的建议方案。终于在今年,《南充市传统地方戏剧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对南充传统地方戏剧的普查、保存、传承、发展、传播、利用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为传统地方戏剧的保护与扶持指明了方向,也为传统地方戏剧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记者:川北大木偶原本是从乡间院坝走向世界舞台的艺术,如今又如何进一步走进群众?

吴晓川:川北大木偶要从舞台走进群众,可以借助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项目推动。一方面可以大力开展“非遗进社区”活动,社区的文化活动应该不仅局限于坝坝舞,可以邀请川北大木偶的传承人、院团老师、大学生服务队等走进社区,常态化开展木偶知识的讲解、表演、制作等。另一方面要同步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将包括川北大木偶在内的非遗文化纳入本土文化校本课程,通过培养非遗项目的小讲解员,开展非遗传习活动,在学生心中种下本土文化的种子。

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罗虹/文梁洪源/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