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大学生为非遗保护插上“数字”羽翼

2022-04-13 08:28:21来源:南充日报编辑:王青山

团队成员开展田野调查

比赛现场

拍摄纪录片《南充无声戏———面塑江湖》视频截图

●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罗虹/文受访者/供图

4月11日,记者从西华师范大学获悉,日前,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完成终审决赛,该校《嘉陵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项目斩获全国二等奖。

《嘉陵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项目由该校教育学院学生团队完成。该团队历时4年,先后走访南充、广安等市,对当地的非遗数字化保护情况展开了田野调查,并对当地文化馆、非遗传承人进行访谈,深入了解非遗数字化保护情况,并提出非遗数字化协同创新发展机制。

1走访嘉陵江流域20余个非遗项目

说起这个项目的缘起,不得不说这个项目团队负责人之一、教育学院研二学生陈超。2018年,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大二学生陈超在一次课堂中,老师布置了主题为“非遗”的课程作业。“我之前对非遗并不了解,说到非遗,我只能想到我的家乡遂宁市大英县徐氏泥彩塑,于是我对徐氏泥彩塑展开了相关的调研。”陈超说,正是在一次次调研中,他对非遗有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发现非遗数字化保护的情况并不乐观。

自己学的就是这个专业,为什么不能为非遗数字化保护做一些贡献呢?陈超这样想着便立即和专业老师一起探讨怎么做这个项目,哪些非遗可以纳入本次调研中?调研的区域范围如何划分?根据南充地域特征和西华师范大学辐射区域,在指导老师的建议下,陈超选择了嘉陵江流域的多个城市作为调研对象。

“我们依托创新创业工作室获得了学校的项目资金支持,这是项目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陈超说,有学校的大力支持和保障后,项目团队成员分组前往相关城市开展调查研究,走访了岳池曲剧、南充面塑、川北王皮影、李氏古琴等20多个非遗项目,并与其传承人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非遗项目的传承现状、数字化参与度等,还向当地的文化机构了解数字化采集过程、数字化资源开发情况、数字化传播方式等。

“为了确保我们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我们针对社会大众和文化馆分别设计了不同的调查问卷,大众调查问卷面向省内的8市1州线上发放了2000多份,调查内容涵盖对非遗项目的了解情况、非遗项目的传播等方面,回收率达97.88%。同时,我们走访了38个文化馆,收集了调查问卷,内容涵盖当地非遗项目概况、数字化发展情况等,为我们后期的统计分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陈超说。

2拍摄纪录片讲述非遗传承故事

“这是我们2019年拍摄的纪录片,南充的面塑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其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资金和后继乏人的困局。但是其传承人尹吉明为了保住南充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凭着自己的力量做了大量工作,采访他时,我们都被他的精神感动。”参与南充面塑调研的团队成员、教育学院大三年级的学生郑冰燕告诉记者,他们团队专门拍摄了名为《南充无声戏———面塑江湖》的纪录片,时长约5分钟,详细讲述了面塑的制作工艺和传承故事。

“在采访中,尹吉明为我们展示了大量的面塑作品,它们造型夸张、形神兼备,既诙谐风趣又兼具写实,让人过目不忘。”郑冰燕说,尤其是尹吉明现场制作了一个面塑作品,更让她对这个传统民间艺术有了新认知。面粉经过调和、揉面、蒸面,再经过反复上色和揉面,最终才能进入捏面的步骤,一个小小的面团在尹吉明的手中变得十分“听话”,眉毛、鼻子、眼睛、嘴巴、耳朵都依序“长”出来了,甚至连表情都惟妙惟肖。

“一个小小的面人都要经过如此繁复的工序,耗费大半天的时间,更别说尹吉明那成百上千的面塑作品,可想而知他花费了多少时间。”提到尹吉明,陈超十分感慨。他说,在调研中,不仅仅是尹吉明,几乎所有的非遗传承人都有着这样的“工匠精神”,这也更加坚定了他们团队想做好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决心。

除了面塑,他们在调研过程中,还为南充的丝绸传统织染技艺、松溪内家拳、川北王皮影、李氏古琴等非遗项目拍摄了纪录片。其中,利用川北王皮影素材制作的视频短片《反腐吟》还获得了2019四川省大学生数字艺术作品大赛暨第七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四川赛区三等奖。

3开发网站整合非遗数字化资源

3月26日中午12点30分,在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教室内,该项目团队正在线上参与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

“经过我们的调查结果分析,非遗数字化困难的原因在于传承人数字化参与意愿不强、文化机构缺乏数字化专业保护人才和技术、高校未对区域非遗数字化起到支撑作用,基于此,我们提出多边整合资源、建立协同机制,做好非遗数字化传承与保护……”该项目团队负责人之一、教育学院研一学生汤亚涵在比赛中有条不紊地介绍项目开展情况。凭着扎实细致的调查、切合实际的对策研究,该项目得到了评委老师的高度认可和赞赏,最终斩获全国二等奖。

据悉,本届大赛共有参赛作品共1509件,竞赛评审委员会共评出特等奖作品49件、一等奖作品109件、二等奖作品320件、三等奖作品755件。其中川内高校荣获二等及以上奖项的作品共18项。

“我们所提出的非遗数字化协同创新发展机制就是由高校来提供数字化人才和技术,转化为数字化资源,中小学、相关企业、文化机构等都可以利用这个数字化资源开展非遗传播。”汤亚涵告诉记者,目前该项目还处在数字化资源的积累阶段,个别非遗项目已经完成了数字化资源转化。比如川北王皮影已经通过数字化技术转化为数字化资源,他们也多次前往中小学开展了教学设计与非遗研学。

“我们将和南充市文化馆合作,希望为南充非遗项目的数字化资源开发做一些贡献。”汤亚涵说,他们所做的非遗数字化保护都属于公益性质,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一方面也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非遗保护助力。

“当前,我们已经开发出来网站,整合了我们设计的非遗文创产品、非遗数字化资源以及一些非遗研学活动等。目前该网站正处于调试阶段,调试通过后将上线,成为我们开展非遗数字化保护的一个重要平台。”陈超说。

小档案

“挑战杯”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地方省级政府共同主办,国内著名大学承办、新闻媒体联合发起的全国性竞赛活动。

该竞赛有两个并列项目,“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又称“小挑”)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又称“大挑”),其中“大挑”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奥林匹克”盛会,是国内大学生最关注最热门的全国性竞赛之一,也是全国最具代表性、权威性、示范性和导向性的大学生竞赛,是学生科研水平和综合实力的试金石,历来为各高校高度重视。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