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画算数⑨ | 成都入选国家级人工智能试验区,要“试”出什么?

2020-04-09 18:31:10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青山

近日,科技部发函,支持成都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同一批进入这一试验区的,还有重庆、西安和济南。继去年科技部发函支持北京、上海、天津、深圳、杭州及德清县、合肥建设试验区后,如今这一队伍扩大到了11城市。

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是一种怎样的机遇?成都和其他城市相比,又有怎样的特殊任务和优势?

01

“社会实验”检验“大趋势”

近些年,人工智能其实早已走出“科幻”,渗透进了我们的生活。无论是制造业领域的智能工厂、无人机、无人车,灵巧的机械手臂,还是服务业领域的无人零售、无人客服,甚至医疗、农业等领域都有人工智能的身影。背靠计算机天然的海量存储优势,加上新科技赋予它们的学习能力,人工智能不仅是一场科技革命,也是一次“人类社会”的智能升级。第一次工业革命,向科技“借力”就已经对社会、对经济格局造成翻天覆地的影响,如今的人工智能一定程度上则既“借力”又“借智”,谁能发展好人工智能,谁无疑就能降低各类生产成本,抢占未来市场。

这次疫情,更是对人工智能的一次倒逼。社会治理领域,统计人员去向,借用交通分析、健康绿码等方式,就更有效率;制造生产领域,因为疫情人员无法正常开工,但运用无人制造的智能工厂影响就没有那么大;终端消费领域,人工配送的传染风险陡增,智能配送、在线消费受到热捧。不仅是一次“倒逼”,前不久,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编制的《人工智能、大数据支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报告(1.0 版)》还认为,这次疫情是一场规模空前的人工智能社会实验。“这个史无前例的社会大实验压缩了时空,激发了需求,使我们更早全面地体验了数据和算法的巨大重构作用。智能经济、智能社会提前在这个社会实验中进行了培育和验证。"实验结果已经表明,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丰富而多元,前景广阔。

其实,早在疫情之前,“人工智能”已经进入各国各地竞争的前沿赛道。

从政策领域看,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已将发展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美国2016年发布《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做好准备》和《国家人工智能研究和发展战略规划》两份报告,欧盟2018年1发布主题为“人工智能欧洲造”的《人工智能协调计划》,日本在2015年就公布《机器人新战略》,2016年将人工智能作为实现超智能社会的核心。而我国从《中国制造2025》以来,已经密集推出了关于机器人、互联网+、智能硬件制造等各种细分领域的规划部署。

从消费领域看,人工智能的科技角逐,无疑会刺激新消费,所以谁把握住了人工智能的市场,谁就得到了未来更为巨大的市场。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升,高端的、新型的消费也必然成为趋势。通信需求,从4G到5G;汽车需求,从低端到高端;生产需求,从依赖人口红利到依赖高端精密机器……人工智能对产业和市场的渗透是全面的,趋势也是不可逆转的。如果谁这个时候不去主动拥抱,就难以把握转型机遇,必然不利于长远发展。

02

“试验区”要试出“生态圈”

人工智能虽然前景可观,但投入难度很大。“就拿制造业来说,智能工厂看似是制造业领域的变革,但必然涉及到工人,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笔者曾采访的一位资深工业政策专家就曾给出过这个预判,可见,发展这一领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从产业链整体看,每个环节都面临巨大挑战。从研发开始,人工智能就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前沿,基础研发非常重要,但难度大、投资回报时间长。而成都比起一些沿海城市,相关龙头企业不足,在研发的转化上也因此有阻力。而资金上看,既要避免“泡沫”,防止一些企业投机、钻政策红利的空子,也要防止融资来源单一,要想办法鼓励社会下功夫投入这项可能不会迅速回报的领域。这些问题,看似是分布在不同行业,却是影响产业发展的重要生态。

因此,这次科技部批准的4个新设试验区,从回复内容看,都各有差异和重点,都是从各自的优势出发,重点围绕基础和“生态”布局。比如,从优势来看,成都胜在应用场景多远、科教资源丰富;重庆在产业基础、应用场景、基础设施上有优势;西安在智能感知处理、智能交互领域有研发和人才优势;济南在应用场景、算力基础和数据资源上有优势。

产业定位也完全和这些优势相关——就拿成都而言,重点是优化人工智能创新空间布局,在智能空管、普惠金融、智能医疗等场景加强非应用示范,培育以行业融合应用为领域的人工智能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构建开放型产业体系,打造最具行业融合特色的“中国智谷”、国际知名的工业智联网典范城市、世界一流智能无人机和车联网基地。

从体制机制改革上,成都要重点开展人工智能政策试验和社会实验,建立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法规政策和数据安全治理体系,健全大院大所协同创新机制,深化科技成果管理改革,强化政策支持,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对成都的这些定位,既有“强根基”,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也有尝试找到最适宜人工智能发展的“生态圈”的任务。

从“强根基”角度来说,成都在相关基础企业和设施上并不占优势,因此也专门提到要“强化”。如今正火的一些“新基建”可能就是一种。但此外,研发也是根基中的根基。对成都而言,强化研发基础是有根基的:从人才资源看,成都不仅有电子科技大学等在电子信息领域有竞争力的院校和信息安全等优势专业,也有几大科研所,而就在前不久,教育部新增专业名单中,成都有多所院的人工智能专业也都在名录中,一个有梯度的人才生态雏形已经显现。

从“生态圈”来看,无论是普惠金融还是行业融合应用,无论是科技成果改革还是数据安全治理,这些看似“软性”的政策、法律、制度改革,都会影响“生态”“试验区”就是要大胆试出生态、试出市场、试出科技培育机制。从应用场景看,成都文旅、医疗等资源都很丰富;从金融政策上,成都是西部金融中心,相关的改革应该更进一步;从制度看,发端于成都的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已经展现了改革的先进性,人工智能领域这样的改革也要深化。只有这些制度真正打通了,才能既有利于占领“市场”,也有利于强根固基。

机遇很难得,任务也不轻松。成渝同时获批这个国家级试验区,就更要抓紧研究,重点突破,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推动成都产业转型升级和民生改善中的重要作用,有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发展。(执笔:刘志杰)

四川日报评论理论部、川报全媒体集群MORE大数据工作室联合出品

作者:

川报观察记者 刘志杰 张舟

川报全媒体集群MORE大数据工作室黄爱林、喻培家(实习)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