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坪:产业大发展 奔康底气足

2020-05-19 08:22:56来源:南充日报编辑:王青山

●周汉兵

脱贫奔康,最关键的是发展产业。高坪区始终强“筋”壮“骨”发展产业,多措并举管理产业,为群众增收致富培育持续不断的源动力。

A112个产业园 脱贫致富有路子

5月15日,笔者踏访高坪区农业产业园,初夏的田园到处充满生机,村民在地里勤奋地劳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沿着百公里柑橘产业长廊行走,只见柑橘树一片连着一片,规范整齐,树上挂满了幼果。

据了解,柑橘产业是高坪区持续发展的一大拳头产业。至今,全区已建起115公里柑橘长廊,柑橘、甜橙基地面积达到26万亩,年产量20万吨、产值10亿余元。

中药材产业也是高坪区近几年发展壮大的一个产业。佛门乡曾经山高沟深、荒草丛生。然而,如今,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连片的中药材已经呈现规模,一排排高大的佛手果树枝繁叶茂,一个个佛手挂在枝头,呈现出一片丰收景象。

“2010年试种佛手300亩。如今,全乡的佛手种植面积接近1万亩。”该乡党委书记吴开荣介绍,如今,佛手产业覆盖全乡。村里建起了佛手种植专业合作社,乡里建立佛手种植协会,实现了企业和村民双赢的局面。

近年来,高坪区坚持大产业带动、小产业填充、庭院经济补充的原则,抱团实施产业扶贫,强力发展嘉陵江流域百公里柑橘旅游产业带、螺溪河流域蔬菜特色养殖生态康养产业带、中法农业科技园沿线特色观光产业带三条产业环线,连片发展柑橘、花椒、蔬菜等优势产业,168个行政村实现产业全覆盖。同时,按照“联户建园、分村建园、联村建园、跨乡建园”的思路,相继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112个,形成覆盖面广、带动性强、特色鲜明的产业基地,实现了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产业发展与贫困户持续增收有机结合。

该区在重视产业园建设的同时,加强园区后期管护。区上出台产业园区后期管护办法和考核标准。仅近两年,全区就安排资金4300余万元,用于易地扶贫搬迁建立的产业园后续扶持等。

B合作社引领 稳定增收有保障

笔者在长乐镇竹编厂看到,工人们正在有序生产,启篾、编织、锁扣等各项工序有条不紊。据介绍,不少农户还在自己家中编织竹灯笼等,家家户户都是“加工车间”。

据了解,如今,竹编产业不仅覆盖长乐镇,还在高坪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斑竹竹艺公司及竹编合作社采取“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发展合作社社员500余人,并先后在倒马坎村、璧山村、东林寺村、胜利村等地开办竹编生产点10余个,培训农村留守人员5000余名。培训合格的村民能熟练地制作竹灯罩、竹编书画、竹贴画、画屏等20余个品种竹编制品。目前,该区已逐步形成就地生产、企业收购和网络销售的竹编产业链。在熟练竹编工人的带动下,全区有上万村民参与竹编生产,平均每人每月收入有1000元-3000元。

近年来,高坪区积极培育专业合作社,不断引进有实力、有责任的业主发展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通过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专合组织+农户”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让村民实现土地收入、产业分红、劳务收入等多元增收。同时,在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过程中,大力引入非农个体和企业注资参与发展,既推动了农村产业项目的快速落地,又极大撬动了社会资本的投入。目前,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集聚作用明显,带动了大批村民参与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有了脱贫致富的稳定渠道。笔者从该区有关部门获悉,目前,全区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89户,带动1.4万余户村民增收致富。

C扶贫车间进村 灵活就业拔“穷根”

走进高坪区各乡镇的扶贫车间,处处机声隆隆,员工干劲十足。近年来,高坪区把工厂建到群众家门口,让贫困群众既能挣钱,又能顾家。

近日,笔者走进龙门街道龙运鞋业扶贫车间,只见20余名农村妇女端坐在机器前,生产半成品鞋子。据了解,龙运鞋业目前已在龙门街道、阙家镇、长乐镇、东观镇建立分厂车间,分别吸纳近百人就业。

在阙家镇利光村的手套扶贫车间,七八个村民正在加班加点赶制手套。正在车间上班的村民告诉笔者,在扶贫车间上班,每月可挣2000元左右,还能照顾到家里。

近年来,高坪区把就业扶贫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根据全区精准扶贫对象就业现状,对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中因照顾老人、小孩、病人等无法外出务工的留守人员,开发乡镇社会治安协管、乡村道路维护、巡河巡湖、保洁保绿等公益性岗位1600余个。通过摸底调查,找准对象、摸准需求、对接市场,量身定制各类技能培训,力争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同时,该区大力推进就业扶贫车间建设,让有意愿、有能力的村民在家门口实现灵活就业。通过“企业+车间+贫困户”模式,引导、鼓励、支持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利用乡镇、村组的闲置土地、房屋建立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进车间务工,将“输血式”扶贫转变成“造血式”扶贫,提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落实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一次性奖补政策,既解决招工难,又解决就业难。目前,全区共建立11个扶贫车间,带动就业1500余人,其中,贫困群众近800人,人均月工资在2000元左右。该区就业局相关负责人说,有了就业岗位,从根本上消除了贫困户“等靠要”思想,真正实现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