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楠木镇四层石屋竟是古代军事遗址?

2021-08-26 08:14:53来源:南充晚报编辑:王青山

石屋内部

石屋中的石碑

8月24日,记者从南部县文管所获悉,在南部县楠木镇白鹤村的马洞岩上,藏有一处人造石屋,是迄今为止在川东北地区发现规模较大的一处军事遗址,对于研究古代军事历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A马洞岩上有座古代石屋

24日,记者驱车到达南部县

城后,沿着国道245线一路往东走,大概40分钟就来到了楠木镇白鹤村。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再徒步20多分钟后走到一座巨大的石头山前,这座石头山就是马洞岩。抬头往上看,山上树木郁郁葱葱,在距离地面10米左右的山壁上,一个半圆形洞口在树木后若隐若现。

据当地村民介绍,马洞岩

石屋修建的位置不仅高而且极其隐蔽,如果不是提前知道石屋在山上,外人站在山下即使是仔细观察也难以发现石屋,甚至连石屋的入口都看不到,只能看到山上的树木和岩石。

沿着马洞岩一侧继续徒步

前行,很快就能够发现一条上山的栈道,这是进入石屋的唯一通道。栈道呈梯步状,狭长,盘山而上,明显是人为开凿而成,给人一种易守难攻的感觉。顺着梯步拾级而上,记者明显感觉到脚下光滑平整,很容易打滑摔倒,这是因为梯步与梯步之间的菱角经过岁月的洗礼已经风化不少,往日古人沿山开凿的石头路在日晒雨淋中渐渐回归成它最初的模样。

B四层石屋可容纳上千人

其实栈道并不长,不到10分钟时间,拐过几个山角后,在栈道的尽头就看到了石屋的入口。之前在山下看到的树木后若隐若现那个半圆形洞口终于露出全貌,这是一个如同门一般的洞口,可以并肩同行多人。由于其具有极强的隐蔽性,所以在山下时只能看到洞口上方的一小部分。

穿过石门,经过一条宽敞的过道后,进入到石屋的中心位置。走到这里,可以发现,原来整座石头山上方都已经被挖空改造成了一座“堡垒”。“整座石屋足足被分成了四层,总面积接近400平方米,十分宽敞,其中还设有客厅、卧室、厨房、厕所、仓库、碾房等不同功能的房间。”南部县文管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第一层面积为50平方米左右、高约2米,内有水井、石碾等;第一层中还架有一段石梯,由石梯通向第二层;第二层与第三层共有9间石室,分别为40平方米左右和60平方米左右,并设有厨房、卧室、厕所等,部分地方还保存有石柜、石凳子;第四层为厅堂式,由6个方形石柱支撑,面积约220平方米,相当于一个大客厅。

据了解,整座石屋虽然建造在深山中,又隐藏在茂盛的树木中,但由于其建筑在陡峭的石壁上,所以每一层房间的采光和视野都很好,其巧妙的构造能够让身居石屋中的人观察到山下人的一举一动,而山下的人则难以发现石屋以及藏身于石屋中的人。

“这座石屋估计可容纳上千人,根据分析,应该是一处古代军事工程,作为古代避战避水之用。”该负责人告诉记者,石屋虽然分为四层,但是每一层的采光、通风、防洪、防潮效果理想,层层相连,既是现代楼房“楼中楼”的“祖先”,又是石体楼房的一个完好样本。

C

这座石屋

曾被用于避战避灾

那么,石屋是何时何人修建的呢?记者在石屋中看到一块石碑,上面写有“大清咸丰三年秋七月”“蒲”“战乱”等字样。经南部县文管所工作人员辨认,石碑应该是石屋建造者所留,上面的文字也记述了石屋的相关情况。其中,“大清咸丰三年秋七月”应该是说这个石屋于清朝咸丰三年农历七月修建完成。历经多年,石碑上很多文字都难以看清,经过反复考察,他们大概知晓了石碑的内容,即是说在清朝咸丰年间,当地战乱不断,洪灾泛滥,附近姓蒲的两个富户为避战、避灾,组织其族人募捐,然后依托这里的有利地势开挖了四层石屋。遇到洪灾、战乱,族人就集体搬进石屋躲避。

“咸丰年间,组织开挖这样

一座石屋至少需要几年时间。据我们考证,当时的蒲氏族人既没有这种能力更没有开挖石屋所应具备的财力,所以早在咸丰年间,这座石屋就已经存在。”该负责人告诉记者,石屋的构造颇像古代的防御工事,因此,最初的石屋应为防御工事,后来因为战乱和洪灾的原因,蒲氏族人巧妙地对工事进行改造,使其变成了民用石屋。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石屋所在的石头山下过去是一片平地,是古代放养战马的地方,所以这座石头山叫做马洞岩。同时,在石屋的顶部还有一处斜坡,但是由于道路太过险峻,想要抵达必须从另一处地方攀登马洞岩,然后攀附在绳索上下降,才能抵达斜坡之上。斜坡上有7口水缸状的水井,而这些水井与石屋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张瀚誉文/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