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打造“五大旅游体验园” 探索乡村旅游的“枣碧模式”

2019-09-19 14:33:00来源:南充日报编辑:王青山

●本报记者 卜兵 罗琴

8月26日,阆中市枣碧乡杨家河景区,迎来了一群特别的游客,他们是来自阆中市旅馆业协会的60多名会员,前来体验乌篷船、竹筏、漂流等一系列活动。正是这次游览,阆中市旅馆业协会正式推出了杨家河一日游项目。“杨家河一日游”的开展,将为杨家河景区带来可观的客流量。

发展乡村旅游,枣碧乡走出了一条有特色、有成效的新路子,探索出了“枣碧模式”,因此于2018年被确定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乡。枣碧乡党委书记敬中恒告诉记者,在脱贫攻坚战中,枣碧乡根据乡村旅游资源特征,积极打造“五大旅游体验园”,包括松林塘休闲漂流区、杨家河竹筏体验区、青河村乱石滩瀑布观赏区(包含云海观赏)、周公寨千只白鹭观赏区(包含伏氏墓碑)、大梁山生态打渔人家体验园,努力建设阆中乡村旅游目的地。

A探索“枣碧模式” 乡村旅游闯新路

枣碧乡位于阆中市西北部,距市区17公里,幅员面积30平方公里,国道347线穿境而过,全乡辖5个行政村,1个社区。枣碧乡产业以传统种养殖为主,经济发展滞后,加之距城市较近,青壮年流失严重,因此多年来,枣碧乡一直是阆中欠发达乡镇。全乡有省定贫困村两个,即杨家河村和青河村,全乡共有贫困户425户1424人。

“为了经济社会发展,为了让老百姓脱贫致富,我们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枣碧乡乡长秦洪波告诉记者,2017年,该乡新一届党委班子提出了“以旅游带发展、建产业、促脱贫”的工作思路,依托风景优美的杨家河流域,全力以赴发展乡村旅游。2017年5月1日,枣碧乡党委、政府购买5个竹筏,在村、组干部、党员的带动鼓舞下,杨家河村开始走上了乡村旅游的道路。通过2年多时间的不懈努力,旅游产业从无到有,昔日贫困闭塞的杨家河村一跃发展成阆中市乡村旅游“领头羊”,枣碧乡也变成阆中全域旅游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点。枣碧乡通过旅游业,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脱贫攻坚的发展模式得到各级领导充分肯定和广大群众一致认可,也为落后地区“乡村振兴”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家门口一条普通的杨家河一夜之间成了景区,过去乡亲们除了赶场就是玩耍,现在都忙着挣钱。”在景区做管理员的贫困户张国会说起乡村旅游带来的变化兴奋不已。她在景区管理竹筏,每个月有一千多元稳定工资收入,全家脱贫已不成问题。杨家河景区长期使用的工作人员和公益性岗位有70余人,其中贫困户占80%,通过景区务工增收,他们都已稳定脱贫。

采访当天,记者体验了景区划竹筏,杨家河碧波微漾,两岸绿草青青,岸旁高大的麻柳树倒映河中,阵阵微风拂面,惬意十足。记者看到,即使当天为工作日,前来景区游玩的游客仍然不少,宁静的小村庄焕发出活力与生机。据了解,目前杨家河景区旺季日均接待游客达到1500人次,竹筏日均营业收入800元以上,2017年5月以来,两年集体经济达216万元,综合收入1000余万元,新开办农家乐8家(贫困户开办3家),培育带动松林塘、杨家河、周公寨三村57户贫困户就业或发展,其中杨家河村贫困户杨正友通过合伙经营农家乐月收入超过1万元。一些留守老人在景区卖土酸菜、野菜、红苕等农产品,每月也能挣上1000元。

B聚力盘活当地资源 致力提升旅游品质

雨过天晴,蓝天白云,漫步在杨家河景区,道路干净整洁,游步道旁绿树掩映、花香扑鼻,步行让人心情舒畅。据了解,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枣碧乡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美丽幸福新村和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奋斗目标。

为了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杨家河景区抓住精准扶贫契机,通过奔康产业园、“五小水利”、生产生活用水、危房改造、风貌整治、文化墙等项目,累计投入资金1700余万元,彻底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景区面貌。杨家河流域村组共硬化道路15公里,修建便民路5公里,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新建游步道近30公里,种植各类观赏花木1万余株,新建文化广场一个,占地800平方米,新建停车场两处、公厕两处。同时,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进行生活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改善乡村环境的同时,彻底解决了杨家河水域污染问题。

枣碧乡党委、政府十分注重旅游品质提升。坚持旅游开发“高起点规划、高品质建设、高标准管理”的要求,在建设基础设施的同时,提升景点品位,确保乡村游管理规范、服务齐备,社会和谐。为了改善交通,枣碧乡投入资金建设旅游干线公路,拓宽和改造农村公路,解决核心景区、旅游节点交通不畅的问题。同时协调交运部门,开通阆中至枣碧旅游公交线路。为了完善服务内容,枣碧乡加快核心景区、周边村组的美化、绿化、净化工程,栽植景观林,建设旅游厕所,保护修缮文物古建,加快农家乐、精品民宿、特色餐饮、旅游商品等项目的开发建设,积极筹措引入高端酒店,力争完善和延伸旅游产业链,使乡村旅游资源得到合理保护和充分开发。

为了规范景区服务,枣碧乡出台《枣碧乡乡村旅游管理办法》,景区摊点一律明码实价,打击各类欺行霸市、强买强卖行为,确保乡村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推进综合治理,营造整洁、卫生、和谐、优美的旅游环境,景区垃圾分类转运,农家乐全部实行持证上岗和“明厨亮灶”,群众参与旅游的意识逐渐增强,主动增进与游客的亲和感,力求提高游客游玩兴趣、滞留时间和“回头”次数。提升文明素质,开展“美丽庭院”“文明家庭”等评选表彰活动,提升农民素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旅游景区逐步深入人心。

C传承地方文化 留住美丽乡愁

“杨家河旅游开发,我们科学规划、环保先行,充分保留了原始自然风光,探索了一条独具枣碧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既保住了绿水青山,又给老百姓送来了金山银山。”敬中恒表示,随着旅游产业链的不断延伸,枣碧乡已全面启动青河村乱石滩瀑布、大梁山村渔家文化、松林塘村漂流、周公寨村白鹭栖息地四个村的(旅游)产业培育,形成闭合旅游环线,将惠及沿线近400户群众通过乡村旅游创业增收。

发展乡村旅游中,枣碧乡党委、政府坚持“景点是衣,体验是肉,传统是魂”。乡愁,是农村文化中最重要的瑰宝,既是最容易被传承又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枣碧乡在打造杨家河景区初期就坚持自然风光和人文风光一起发掘,先后搜集整理了民间传说故事5个、牛灯竹马(川北民间表演形式)7曲,考证传统地名(景点)11处,谱写了《杨家河之歌》,修葺古院落16处,两支乡土文化队伍长期在景区演出。被遗忘的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在旅游开发中再次焕发生机。

2018年元旦期间,杨家河景区开展乡村民俗年活动,重现传统农具耕作的农业生产场景,让游客亲自体验手推豆腐、牛拉石磨、手工榨油、稻田捉鱼等项目,游客在感受农耕文化的同时,回味儿时记忆。文化是根,传统是魂。游客纷纷表示,民俗年活动让他们“回到童年,望见了青山、看见了绿水、记住了乡愁”。

蓝图绘就终成画,不忘初心须前行。枣碧乡党委书记敬中恒表示,枣碧乡将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不断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推进全乡乡村旅游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以杨家河景区为中心,发展休闲观光与体验互动相结合的旅游发展模式,加快全域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将枣碧打造成为阆中乡村旅游目的地。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