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阆中:他用行动诠释出共产党员勇于担当的含义

http://www.scol.com.cn  (2017-04-20 10:13:13)  来源:四川在线-南充频道  
编辑:王青山  

四川在线南充频道(杨膳宁)他出身于普通农家,求学于西南科技大学,自修农业生产与经营专业,学成后,毅然选择回到工作条件极差的博树回族乡。他工作28年如一日,跑遍了全乡每一个角落,将每一条村道烂熟于心;勤学不倦,博学多闻,成了同事推崇备至的“多面手”;肩挑重担,即使病魔缠身,也毅然冲在工作第一线……他就是阆中市博树回族乡农技员李兴勇。每当有人问他:你这样忘我地工作,“图个什么”?他总是不厌其烦地重复说:“我是党员,就应该为老百姓的事勇于担当。

“心里边想的都是乡亲”

在李兴勇的心里,最惦记的是乡亲。行动中,他一直在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自己到农民心坎的距离。

昔日的博树乡物产不丰,发展相对滞后。由于该乡特殊土质、气候,让老百姓养成了种植花生的习惯。但受制于闭塞的信息,品种的劣态,种植技术的落后,花生产量普遍较低,经济效益极差。“穷“成了博树回族乡的代名词。让乡亲们摘掉”穷“帽子,成了李兴勇唯一的期盼。

清真村、来龙村、青山观村……李兴勇跑遍了博树乡的每一个村庄,实地了解当地主打农作物——花生的品种选择及栽种等情况,并逐一记在日记本上。找准了该乡花生产量不佳的症结后,李兴勇决心利用所学知识,来改变这里落后的生产面貌。为弥补花生这一特定种植业知识的不足,他不仅找来一大撂相关书籍,利用晚休时间,挑灯苦读。为学习新知识,还自学计算机,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掌握花生种植的全面知识后,每逢春播季节前,李兴勇便隔三差五地到村社,为村民们授院坝课,传授花生种植新技术。对于村民们遇到的疑难问题,自己能解决的现场解决,不能解决的,他通过主动向省农科院的专家讨教后给予进行解决,从不失言。

在李兴勇的指导下,博树回族乡农民成功掌握了花生双行覆膜栽培新技术,并选择出最适宜这一区域种植的天府花生这一新品种,彻底补齐该乡花生种植方面选择用品种退化、栽培技术不当的短板,极大地提高花生产量和品质。据该乡政府原办公室主任蒲芝新介绍,经过改良技术和品种,如今花生每亩增产100斤、增收300元以上。花生新技术带出的高效益,更进一步激发了全乡花生这一传统产业种植的积极性,种植面积爆发式增长,从以前零散种植近2800亩,陡增至目前的3500余亩,实现全乡人均增收近100余元。

群众眼里的黑脸包公

在博树乡党委副书记詹智锐的印象中,李兴勇很单纯。吃饭穿衣一点也不讲究,常年翻来覆去的就是那几套衣服,衣服虽没打补丁,但领子都磨出了毛边。

李兴勇常说,拿了共产党的俸禄,就要踏踏实实为党和人民干事。

2014年,李兴勇兼任民政所长以来,上任之初的“第一把火”,便直奔“村干部家属吃低保”的棘手问题而去。李兴勇带头组织专人,对照低保人员名单,从家庭收入、家庭财产状况入手,对每户进行核查,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予以清退。这一次整治,清退60多名“低保人员”,其中一半为村干部家属。

“要想不突破红线,就不怕得罪人”。因为铁面无私,李兴勇成了人尽皆知的“冷面人”。在博树乡来龙村村道土石方开挖工程项目验收中,施工方上报工程造价近90万。对村道建设工程了如指掌的李兴勇对此数据心存疑虑。验收当天,李兴勇便组织乡人大、纪委、财政所工作人员及村民一道前往验收现场,当众对路面进行现场测量并计算。经李兴勇测算,总价比之前减少近60万。这一数据气得包工头咬牙切齿,直指李兴勇算得太抠门,本想感谢的念头顿消。但李兴勇却回复说:“为老百姓利益,一分钱都不能多花”。

孤寡老人的“孝子贤孙”

就住在博树回族乡敬老院现年69岁的“五保”老人何崇斌,在去年6月因严重贫血被李兴勇送往阆中市人民医院进行救治。李兴勇不仅为他买去了营养品,还自己花钱请何崇斌的姐夫及大嫂轮流对他进行护理。何崇斌是出了名的犟脾气,稍有不慎就对身边人心存芥蒂。其姐夫、大嫂照顾他短短几天后便打道回府。李兴勇见其身体状况稍加稳定,便又亲自赶往医院将其接回了敬老院。当时敬老院的资金并不宽裕,但李兴勇却再三叮嘱敬老院的炊事员,说:“钱,我来想办法,但一定要保证老人们的营养”。为之感动的何崇斌主动找到李兴勇,将自己仅有的近2万元存款交给李兴勇,请他代为保管。

由于该乡敬老院经费紧张,没人乐意做敬老院的工作。2014年,李兴勇便兼任敬老院院长一职。把敬老院建成一个“家”,让老人们老有所乐、老有所依,是他的夙愿。自任职以来,他积极调动能干事的老人积极性,大力发展庭院经济,让老人们在院内撂荒土地上种蔬菜;将敬老院临街的3个门市对外出租,有效解决院里资金不足这一难题;积极通过民政部门争取10套崭新家具,分配给各位在住老人。在李兴勇的努力下,老人们慢慢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感觉。

2016年8月,患有食道癌晚期的高龄老人王光松突然晕倒入院,命悬一线。经李兴勇及时送医院抢救后,生命体征逐渐恢复平稳。之后,李兴勇将他接回敬老院并悉心照料。12月,王光松突发重病再次入院,经过几天的抢救,最终无力回天同,离开了人世。由于王光松膝下无儿无女,李兴勇便毅然将他接回院里,并按照当地的丧葬习俗为他料理后事。李兴勇用点滴行动和真情诠释了“孝”的深意,院里老人都称他是最信得过的“好儿子”。

身兼数职的“拼命三郎”

2014年4月,李兴勇在单位组织体检时,被查出身患甲状腺癌。由于工作繁重,直到8月,他才匆匆赶往重庆三军医大做手术。术后仅一周,他毅然回到单位,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祸不单行,时隔1月,李兴勇又被查出患有膀胱癌。他在阆中人民医院做完手术,化疗一周后又回到了岗位上。如今的他,也是药不离身。

“这都是熬垮了的”,与李兴勇共事长达20余年之久的蒲芝兴说。博树回族乡干部少,加之年龄结构偏大,一些技术性强的工作往往找不到人做。李兴勇善学、好学,在做好农技推广本职工作外,常常抽空自学会计、统计、政策法规等知识,毅然承担民政、农经、统计、交通安全、项目验收等大量的业务工作。在他的记忆中,李兴勇从没有过双休,平日里,工作至凌晨1、2点是家常便饭。他是真正做到了5加2、白加黑。

面对群众的一声声期盼,李兴勇常说:“我能奉献给你们的只有热血和汗水”。作为一名基层的工作者,李兴勇忠实地践行着共产党员的责任,他的回答如金石掷地,却又大音希声。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