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模陈思杨:“我的家乡在南充!”

2020-12-07 08:26:11来源:南充日报编辑:王青山

陈思杨所在的榆十二集气站13年安全平稳运行“零事故”(陈思杨供图)。

2020年11月24日上午,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1689人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授予804人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记者在这份闪光的名单中,发现一名80后南充小伙———陈思杨。

1985年出生的陈思杨,在2007年大学毕业后,来到位于陕西省毛乌素沙漠里的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二采气厂作业三区工作。在这里,他带领榆十二集气站的成员们,13年如一日承担着西气东输以及冬季保供等重要任务,交出了年产天然气7亿立方米、安全平稳运行13年零事故、累计供应成品天然气84亿立方米的优异成绩。

80后南充小伙扎根沙漠气田

毛乌素沙漠深处,人烟稀少,气候干燥,13年前,抵达这里的陈思杨第一次见识到了其环境的残酷。

“我出生于一个石油家庭,受家人影响,走上了石油岗位。2007年6月,我进入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初来乍到很不适应,嘴唇、手脚都裂了。”陈思杨告诉记者,就在他犹豫是去是留时,赶上厂里一次技能大比武。怀着看热闹的心情,陈思杨去现场看了比赛。

“看到场上那些年轻的技术能手娴熟的手法、精湛的技艺时,我震惊了。”陈思杨说,别人能做到的事,我也一定可以。凭借着不服输的性格,他暗暗下定了坚守的决心。

从那之后,他白天拉着老师傅问流程、学原理,晚上独自一人关门钻研理论、拆阀门,很快便掌握了技术要领。参加工作不到半年,班组同事就推荐他去参加技能竞赛。为了不辜负大家的信任,陈思杨每天一有空闲就翻资料、查公式,足足整理了4个本子的笔记;白天时间不够,他就晚上偷偷留下练,实训基地十二点关门,他便偷偷翻墙进去练。动手拆阀门、修注醇泵、加热炉点……他在每个动作上抠细节,硬是把操作时间从40多分钟,压缩到了20分钟以内。最终,陈思杨不负众望,在作业区级比赛中名列前茅。

对21口气井“脾气性格”了如指掌

此后,陈思杨对于技术的钻研一发不可收拾,先后参与研发了气井排水装置、井口保护器拆卸装置等20余项创新成果。他的名字也不断出现在厂里获奖名单、表彰名单中。参加工作不到一年,陈思杨就被作业区破格选聘为当时公司产量最高集气站———榆十二站的站长。

陈思杨所在的榆十二集气站,承担着西气东输以及冬季保供的重要任务,站里的21口气井生产层位不一、单井生产动态差异大,年产量最高时达到每年7亿立方米天然气……面对井况复杂且产量高的气井,如何搞好生产成为摆在他面前最迫切的难题。

“首先要把家底摸清。”陈思杨说,为此,他每天揣着本子,在21口气井之间来回穿梭。翻阅每一口井的油套压、产气产水量等数据和记录,认真分析什么时候生产稳定、什么时候需要泡排、什么时候需要注醇……摸清楚了每一口井的“脾气性格”。

在详实的“大数据”基础上,《单井数据库》、120多项管控措施、《集气站巡回检查标准细则》等多项规章制度在陈思杨的手中孕育而生。气井生产异常处理有了参照规范,工作效率一下子提升不少。榆十二集气站也在作业区的各项评比考核中名列前茅。陈思杨也先后获得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13年安全平稳运行“零事故”

毛乌素沙漠的冬天,气温可低至零下20多度,而夏天却又高达30多度。采气人常说的夏检修、冬保供“两大难题”,在这里尤为突出。

2017年一个冬夜,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划破了夜晚的宁静。

“陈站长,发生低温井堵了。”电话那端,工友慌张的语气让陈思杨感觉到事情不妙。随即,他扯起衣服就冲了出去。在空旷的井场里,刺骨的寒风肆无忌惮地呼啸。双手已经冻僵的陈思杨与工友一起,把站区所有的锅碗瓢盆都收集起来,顶着寒风轮流用水浇灌管线。

由于气温低,水盆里溅出来的水,把大家的棉衣裤冻得结结实实,手套结了冰拿不紧管钳,大家就甩掉手套赤手干,双手冻得通红失去知觉,就掖在怀里暖一暖又继续。就这样,陈思杨带着大家轮流坚守在气井旁8个日夜,终于完成了放空解堵。

“我的家乡在南充,我的根在南充,我的妻子和孩子都在南充,我每个月休假都会回南充,我已经这样来回奔波了13年。”陈思杨说,13年里,他所在的榆十二集气站安全平稳运行“零事故”、已累计供应成品天然气84亿立方米。

11月24日上午,陈思杨走进庄严肃穆的人民大会堂,接过全国劳模这份沉甸甸的荣誉。“能获得全国劳模这份殊荣,我感到特别荣幸和激动。”陈思杨说,他将以此为契机,在今后的工作中,用更高的标准衡量自己,以更高的工作质量要求自己,努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再立新功。(李然)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