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与宰相齐名 为苦难妇女鸣冤 阆中好官杨思圣写尽民间疾苦

http://www.scol.com.cn  (2017-05-17 09:12:15)  来源:南充日报  
编辑:王青山  

清初官员杨思圣,曾在山西、河南、四川等地做官,体恤民情,深受爱戴。同时,他又是一名诗人。研究者认为,杨思圣所作的长诗《征归叹》,是中国古代专为妇女苦难而鸣屈泄怨的少有的现实主义力作之一。

天资过人 与宰相齐名

明末清初,全国兵革初定,急需从疆场征战夺天下转移到立法定规安天下,因而朝廷十分崇尚文治。以文章道德、才干义行称誉的杨思圣和同中进士的魏裔介(先为谏臣,后升宰相),负海内重名,天下称之为“杨魏”。

当时,二人常以文章道义切磋琢磨,相互勉励。有人曾邀杨思圣、魏象枢、曹本荣、申涵光、郝浴5名才华横溢的文人吟诗作赋,并首推杨思圣。天下才子抵达京城或路过,都要向杨思圣、魏象枢二人请教,待其一言为荣。杨、魏善于用人之长,恐埋没人才,在他们提拔重用下成名者甚多。

杨思圣期望能戡定四方。入仕新朝后,他目睹战乱频仍的事实,与好友聚会时感慨道:“枭声鸣午夜,援剑共欷歔。海内正遘乱,干戈祸未纾。抚卷探奇策,寒灯影徐徐。男儿志疆场,太息此身躯。”(《武闱感述呈同事诸公》),可见他期望能效命疆场,为国家出策出力的赤子情怀。

治行卓异 深受百姓爱戴

顺治六年(1649年),朝廷派杨思圣任己丑科会试考官,他以才录用曹本荣等28人。曹研精理学,后有大儒之称,为日讲管顾问;其他人后来也均为名臣。朝中都佩服杨思圣知人善任,为国家选得干才。

杨思圣曾任春坊(太子宫)侍读学士,奉旨书《九成宫》《兰亭记》,法书精美,皇帝非常满意,特赐宫宴,并赠画轴、貂帽、彩缎。

事后,择廷臣外任,杨思圣以超群之才,授任山西按察使。赴任仅3个月,了却积案360案,无滥无枉,被晋人称颂。又擢升为河南右布政使,调任四川左布政使。

阆中市名研会副会长刘先澄介绍,清初近二十年,四川省会设于保宁府城阆中。据清康熙《四川总志》记载,当时驻扎阆中的省级政府大员,有四川巡抚、四川巡按御史、四川布政司左、右布政使、四川按察司按察使等。

得知调任四川左布政使时,杨思圣心生归隐之心,他呈递弹劾自己的奏书,想以这种方式(古称“投劾”)辞官归乡,并写作《倦游草》一诗。

因顺治皇帝不同意,杨思圣只好入蜀赴阆中就任。入蜀时所作《人栈纪行》这样写道:“功名既有分,亦不为封侯。所悲同众人,白首老园丘。浩歌怀古烈,马嘶风飕飕。”表达了他不愿碌碌无为,老死牖下,期望能踵继“古烈”,建功立业的雄心。

当时四川为清军新开拓的区域,人口稀少,生产凋敝,到处是荒田,税赋难征。杨思圣深入民间调查研究后,阐述深思熟虑的想法,分析尽快改变现状的道理,建议并组织发动军民开荒屯田,鼓励耕作。人民得到休养生息,农业和相关的手工业生产得以发展,财税收入增额至数万。

随后,着力经济,平抑并调剂物价,躲避战祸的士绅、商贾从四面八方回到家园,店铺开张,生意逐渐兴旺,主动纳粮交税的人不绝于市。财政状况的改善,为清军在阆中地区站稳脚跟、平定全蜀打下了基础。

刘先澄说,杨思圣在阆中任四川布政司左布政使4年,为人谦和,忠诚正直,不视权贵,平日来往多布衣寒士,深受百姓爱戴。朝廷考核官员,因他为官清正,才干卓越,政绩十分突出,被举荐为“治行卓异”第一。

杨思圣在四川任职受到地方大员特殊的推举,皇上很高兴,特封他“卓异候”,升为侍郎。顺治十八年(1661年),特赐其蟒袍、貂帽、披领、满靴,令他入京觐见。然,杨思圣在返京途中病故。

宰相魏裔介闻之叹曰:“犹龙遂作古人,山川为之削色,然读其遗诗若文,不知涕之何自也。”顺治帝闻讯,也很伤心,封赠工部侍郎,安排按级别待遇祭葬。康熙四年(1665年)列祀乡贤祠。

长诗《征归叹》 写尽民间疾苦

杨思圣不仅治行卓异,也是一名大诗人。他无视高官厚禄、荣誉地位。唯好吟诗作赋,常与诗友言诗论文,咏诗颂文。曾携书、剑登嵩山少林、华山,入栈道,所到之处,皆有诗画。入蜀之后,他走遍山水,触景生情,常有诗作。平生所著,有《且亭诗》七集流传于世。

康熙《四川总志》载有杨思圣的3首阆中诗,其中,《阆城西楼春望》写道:“晓日因高望,千峰历历开。野云浮麦壠,春树辨楼台。地接盘龙起,江从巴峡来。客游堪送日,倚槛独徘徊。”

刘先澄说,诗中写到“麦壠”“春树”,使杨思圣为川东北恢复农业生产而兴奋的情怀跃然纸上。

特别令人感怀的是,杨思圣在阆中写有一首长诗《征归叹》,客观地记录了阆中当时的真实情景,细致生动地描绘了阆城百姓在连年战乱中的苦难生活。尤其是男丁被征调打仗,“战殁”后,在家妇女白日劳作,艰辛度日,到晚上思念丈夫、啼哭不已的场面。

身为朝廷大员、蜀省高官的杨思圣,不仅在履职中呕心沥血,体恤民困,极尽艰辛,安定社会生活。难得的是还以征人妻的口吻,为她们叹息,代她们发泄一腔幽怨。

刘先澄说,这首诗通俗如话,读来字字沥血,应该是中国古代专为妇女苦难而鸣屈泄怨的少有的现实主义力作之一,当与杜工部《三吏三别》同垂不朽!“从这首为征人妻哀鸣叹息的血泪之作中,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杨思圣任职蜀省、驻扎阆中的爱民情怀、精神风貌和工作情景,他政绩卓异,最终劳累致死,无愧是精忠报效、恤民济困的好官。”(邓斌)

◆相关链接

杨思圣(1617年—1661年),字犹龙,明末清初直隶顺德府巨鹿县人杨氏街人(今河北巨鹿县城关镇杨氏街)。他天资过人,少有神童之誉。明崇祯二年,二十岁应童子试, 因文章作得好,名列(秀才)第一。

明崇祯十二年 (1639年)乡试中副榜为附贡生, 入太学,十五年(1642)壬午科乡试中举。清顺治三年(1646)中进士,又考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授任编修、纂修、实录,升修撰。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