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五大链条” 南充深入推进就业扶贫工作

2017-09-28 08:08:00来源:南充日报编辑:王青山

9月,地处大山深处的南部县东坝镇打鼓山村脱贫奔康柑橘产业园里,三三两两的农民正在除草、施肥,处处呈现繁忙的劳动景象。东坝镇以打鼓山村为核心区,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建成脱贫奔康柑橘产业园2万余亩,吸纳143户贫困户入园发展,数百名贫困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

我市依托脱贫奔康产业园,深入推进就业扶贫工作。今年以来,我市始终把就业扶贫作为重中之重,按照“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的工作思路,以“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一人就业”为目标,延伸服务、培训、就业、创业、责任“五大链条”,下活就业扶贫“一盘棋”,帮助今年全市预脱贫家庭的3.85万贫困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截至目前,全市3.7万贫困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占全年目标任务的96.1%。

千村千园 贫困户就近就业

“进入园区工作,由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在家门口上班,还方便照顾一家老小。” 在东坝镇脱贫奔康柑橘产业园上班的贫困群众罗堂秀说,“柑橘园里一年四季都有活干,每个月都有1000到2000元不等的工资,生活很幸福。”

东坝镇党委书记杜卫东介绍,该镇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建成以“春见”“不知火”等品种为主的柑橘种植基地,农民以土地、资金、劳动力方式入股,合作社采取入股分红、返租托管、租金保底等方式帮助农民实现长效增收。

记者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获悉,为促进贫困群众就近就业,我市大力实施“千村千园”工程,按照一个脱贫村一个奔康产业园的要求,推行“龙头企业+专合组织+贫困劳动力+金融+保险”的“五方联盟”就业扶贫新模式。鼓励贫困户通过贴息贷款和土地入股产业园,既可按股分红和入园就业,还可返租倒包创业。

目前,全市已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674个,吸纳贫困家庭入股5.2万户,户均增收1.2万元以上,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5.7万人。

扶贫车间 搭建贫困户增收平台

9月27日,一走进嘉陵区双店乡就业扶贫车间“永越服饰”,就看到巨大的横幅标语,“就近就业环境好,还能照顾老和小。”这句话说出了双店乡贫困群众刘小凤的心声。

刘小凤和丈夫育有两个孩子,刘小凤的父亲身患疾病,公公也有腰椎间盘突出。昂贵的医药费使这个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生活陷入困境。双店乡引入南充“永越服饰”后,刘小凤很快成了这里的缝纫工,她早晚在家照顾老人,其余时间都在厂里上班,一年下来有近两万元收入,昔日愁眉苦脸的刘小凤脸上时常露出幸福的笑容。

嘉陵区就业服务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嘉陵区在全市率先建起就业扶贫车间,把就业扶贫车间建到乡镇,把岗位送到贫困户手里。去年以来,嘉陵区就业服务管理局联合南充永越服饰、兆顺鞋业、银海丝绸、燕京鑫锐等企业,在嘉陵工业园区以及6个乡镇建立了56个就业扶贫车间,吸纳900余名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

日前,南充新希望饲料有限公司、中盐银港(四川)人造板有限公司、四川义丰亨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入选全国就业扶贫基地。“目前,公司共有11名员工来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每月人均工资2500元左右,并为他们提供了保险等福利待遇。”位于营山县重庆产业配套园的四川义丰亨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每年都将招聘23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人员,从保障就业上助力贫困户脱贫。

“无业则无以脱贫,我市坚持就业扶贫载体建设,推进‘千企万岗’进村入户专项行动,通过线上线下招聘终端,绘制南充‘就业地图’,搭建人岗、劳资无缝对接平台。”市就业服务管理局局长曹代都介绍。

智力扶贫 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

年龄偏大、技能低,出不去、不稳定,贫困劳动力自主就业困难重重。我市坚持扶贫与扶技相结合,以贫困家庭转移劳动力、新成长劳动力为重点,按照“缺啥补啥”和“愿学啥培训啥”原则,大力实施技能扶贫行动,提升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和转换就业的能力。

今年8月7日,南部县举办的2017年就业培训“扶贫专班”电工专业开班,来自该县各个乡镇的50多名农村建档立卡的贫困学员参加培训。在培训期间,培训学校向学员免费发放了牙膏、牙刷、毛巾、凉席等洗漱、床上用品,学员系统学习了《电子技术》《电工技术》《电机控制》《变压器原理》等课程。“每天学习六节课,两节理论课程、四节实践操作,学校以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式,让我们很快就掌握了专业技能。”南部县柳驿乡贫困群众赵小兴告诉记者。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代俊介绍,为增强贫困家庭的“造血功能”,选派优质师资将培训项目“送下去”,依托“农民夜校”“培训流动车”“田间课堂”等培训平台,常态对在家贫困劳动力开展种养技术、农副产品加工、乡村旅游、传统工艺等培训项目。今年以来,已累计开展农村实用技术送培训下乡521场、参训1.2万人次。

在进行“家门口”培训的同时,我市就业服务管理部门还积极开展“校门口”培训和“厂门口”培训,安排职业院校将贫困群众“请上来”,根据培训愿望定期开设挖掘机、汽车修理、货车驾驶、农村电商等“扶贫专班”,做到“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结业即就业”。同时,委托驻外商会、办事处和劳务协作基地等平台聘请当地培训机构,组织转移就业较为集中的贫困劳动力开展定向培训,去年以来,共开展异地培训5100余人,实现贫困劳动力月均增收300元以上。(记者 杨晓江)

(原标题:延伸“五大链条” 下活就业扶贫攻坚棋延伸)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