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助南充脱贫攻坚走上光明大道

2016-09-26 08:16:25来源:南充日报编辑:王青山

9月23日下午,蓬安县天气放晴。杨家镇伏岭村贫困村民陈向廷背着背篓出了门,他打算割些青草晚上给自家的牛“加餐”。谁曾想到,以往以“懒”出名的他,现在不仅养了猪、牛,还在村里新建的羊场寄养了山羊,干劲十足。

“以往太穷,实在没有办法,只能破罐子破摔。现在有了这么好的政策,只要人勤快,一定能脱贫!”他肯定地说。

陈向廷的变化,是南充市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真实写照。通过不断兴起的产业,一个个贫困山村变了模样。

聚焦脱贫目标 推动产业全覆盖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同时又是脱贫攻坚关键一年。南充市、县两级分别制定了《“十三五”产业扶贫专项规划》,围绕“5+3”特色产业总体规划,结合全市农牧业生产实际、自然条件、种养习惯,逐一细化全市1290个贫困村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围绕贫困村区位特点和资源优势,聚焦脱贫目标,优先将特色产业布局向贫困村倾斜,确保主导产业覆盖到村,增收项目带动到户。”南充市农牧业局局长滕明鹏认为,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的“生命线”,为解决群众“造血功能”差、持续增收乏力的问题,必须大力开展产业扶贫,实现贫困村产业发展全覆盖。

嘉陵区龙蟠镇大柏山村位置偏远、山高坡陡,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民收入微薄、生活艰辛。自开展脱贫攻坚以来,村里不仅建起了4.5公里水泥村道,还通过土地流转,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

“按照政府规划引导,群众自愿参与的原则,村里发展起食用菌产业。通过统一发展、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仅此一项便可实现人均增收1500元。”据大柏山村“第一书记”青鹏介绍,该村还集中发展优质核桃,覆盖全村贫困户。

64岁的贫困村民蒲新民对村里的变化感触尤深:“以往大家都是房子破、日子穷,感觉生活没希望,过一天是一天。现在村里发展食用菌,发展核桃,还给我们发了鸡仔、鸭仔,还有农技人员教我们技术,给我们解决困难,大家的心都火热了起来。”

蒲新民的话,说出了全市贫困群众的心声:“只要有了好的产业,我们对脱贫就有信心。”

截至目前,南充实现产业规划贫困村全覆盖,全市共制定完善市、县(市、区)、乡(镇)、村各类产业扶贫规划2681个,“一对一”为贫困户制定脱贫计划426个;因地制宜在每个村选定特色主导产业,按照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生态旅游等分类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每个贫困村至少建立1个脱贫奔康产业园,真正实现“一村一业、一业一园”。

“此外,为加强对产业扶贫的技术支撑,确保技术指导服务贫困村全覆盖,全市共选派市、县、乡(镇)农技人员1290名,到贫困村驻村进行技术指导,确保每个贫困村有1名驻村农技干部。”滕明鹏说。

突出问题导向 搭建产业脱贫平台

贫困群众发展产业,都会面临“无门路、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无胆量”的局面。为破解“五无”难题,南充市按照产业向园区集中、贫困户向园区集中、政策资源向园区集中原则和政府引导、群众主体、龙头带动、金融支持、专合社组织“五方联动”机制,全力推动贫困村脱贫奔康产业园建设,构建了产业脱贫平台。

8月是西充县“二荆条”辣椒采摘旺季。每天早上天刚亮,太平镇楠木庙村贫困户赵永章就会第一个来到村里的脱贫奔康“二荆条”产业园干活。

赵永章不仅是村里“二荆条”产业园的工人,同时他凭借土地入股,成了产业园的股东。“以前我们哪里敢搞这么大的产业,就算想搞也没有能力搞。现在在党委、政府帮助下,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建起了脱贫奔康产业园,政府搭台子、我们好干事。这辣椒一采摘,那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啊!大伙热情都特别高!”

在楠木村,连片发展香桃产业800亩,栽种青花椒150余亩,套种“二荆条”400亩,预计贫困群众可实现年人均收入6000元以上。

在脱贫奔康产业园建设中,各地竞相发展,亮点纷呈。

仪陇县安溪潮村引进绿科禽业公司,成立专业合作社,建起20万只蛋鸡产业园,全村44户贫困户入园,每户贷款5万元入股,专合社保证每户贫困户保底分红,另可解决15个专合社社员就业,务工社员年均可增收3万元。

蓬安县油房沟村建立了“油房沟村脱贫奔康产业园”,全村52户贫困户采用土地入股和资金入股等方式,户户入园发展产业。专合社年养殖跑山鸡4万只,年利润60万元,年底贫困户户均可分红5600元,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可入园务工,年户均务工收入1.8万元。

阆中市岳林垭村、蓬安县伏岭村、南部县纯阳山村、封坎庙村、仪陇县险岩村、嘉陵区马达山村、高坪区杉树沟村、营山县兰武村等一批贫困村均建立了脱贫奔康产业园……

据了解,2016年南充全市力争完成317个贫困村产业园建设,打造100个市级脱贫产业园。目前,已建成产业园区258个,带动15000余户贫困户入园发展,初步形成了香桃、脆香甜柚、小家禽、食用菌等支柱产业。

创新扶贫机制 激发产业扶贫新动力

在产业扶贫工作中,南充各地着力创新,探索出了一批好的机制和模式,为产业扶贫工作增添了动力。

通过组建脱贫奔康产业园,重点解决有生产能力、缺发展理念、无致富门路的贫困户发展产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解决有经营项目、缺关键要素的贫困户发展产业;推行集体经营模式,重点解决有基本要素、缺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展产业;依托委托经营模式,重点解决有增收意愿、无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发展产业;鼓励自主经营,由财政安排一定扶持资金,实施入户“四小工程”,重点解决数量较小、居住较散、能力较弱的特殊贫困户发展产业。

产业发展,资金保障是关键。南充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运用市场化办法橇动信贷资金、社会资金、企业资本投入脱贫奔康产业园,着力形成政策投入、业主投入、金融投入、社会投入“四位一体”的投入机制。今年以来,南充共捆绑使用项目资金6.8亿元,用于产业扶贫。

发展产业根本目的是为了增收,贫困群众收益如何体现?南充进一步完善了利益联结机制。各地根据脱贫奔康产业园组建的情况,通过资金或土地经营权入股、保底分红、入园务工、贫困户返租等办法,建立不同方式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与带动主体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更多地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增值收益。

以南部县为例,通过招引温氏集团在大堰、永定等乡镇建设托养产业园4个。在肉鸡交付温氏集团实现收益后,除超过温氏集团标准平均系数的收入交由大棚业主外,其余收入全部作为合作社收入,合作社在总收入中首先支付大棚业主劳动报酬及日常生产支出,剩余部分为合作社当年盈余。在当年盈余中提取10%的公积金用于再生产,提取5%作为风险基金,剩余部分为可支配盈余,可支配盈余根据社员的入股情况按股分红。

在产业发展中,不少贫困户是贷款入股发展,保障贫困群众资金安全,直接决定着脱贫攻坚的成败。为此,南充着力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市、县财政按照每户1000元的标准在贫困村建立产业发展风险金底金,脱贫奔康产业园按销售收入5%的标准提取风险基金,增强贫困户在发展产业过程中风险抵抗力。

南部县驷马村为推动贫困户生猪养殖,安排30万元项目资金建立养殖风险基金。入园贫困户生猪死亡,则按购买价格补偿,如果市场价格疲软还可按照当年市场最高价进行补足,消除了贫困户的后顾之忧。

顺庆区灯台乡党委、政府自筹资金30万元,引入保险公司,以村为单位,将饲养土鸡20只以上和饲养生猪、牛、羊的精准贫困户全部免费纳入保险。造成损失,由保险公司赔付,贫困农户发展庭院经济更有“底气”。(张春华)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