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在大城市设直销专柜 “西充造”抢滩高端市场

http://www.scol.com.cn  (2017-04-27 08:08:28)  来源:南充日报  
编辑:王青山  

4月24日下午3时,西充菜粮基地里,李晓华正指挥工人采摘有机蔬菜、处理富硒猪肉。晚11时,这批货物将摆上成都的直营店,次日就能端上成都市民的餐桌。

南充市十大优秀女性、省百万妇女创业人才、全国妇女“双学双比”女能手、全国“三·八红旗手”,第十一届和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面对一系列殊荣,西充锦泰农民专合社社长李晓华表示责任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很高要求,对四川更是寄予厚望。这对我们来说既是鼓励,也是挑战。”

回乡创业 坚持绿色生态种养

“西充的生态环境很好,市场上最 需要的便是放心食品、有机食品。”2006年5月,还在成都做配送的李晓华嗅到了商机,果断回乡创业。她先后在常林乡流转土地近2000亩,修建了1.5万平方米现代化养猪舍,建起了智能化生态大棚1700个,成为当地最早一批、也是当时规模最大的新农人。

“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主攻农业供给质量。”李晓华认为,要围绕绿色生产理念打造安全食品名片,将生产、检测、流通等流程透明化,产品才更具市场竞争力。为此,李晓华出资30余万元,引进适合西充生长环境的绿色蔬菜品种,又在凤鸣、中岭、青狮、观风等“二荆条”生产区建立特色辣椒标准化有机生产基地3万亩,年产有机辣椒40万吨。为了延伸产业链,李晓华又在多扶食品工业园投入7000多万元,新建了占地110亩的辣椒精深加工基地,将“二荆条”加工成油辣椒、泡椒、豆瓣酱等系列产品。

然而,当时的市场还停留在“吃饱”阶段,有机产品接受度低,李晓华的高端产品只能卖出白菜价,当年就亏了几十万元。但李晓华坚信,好的产品总会有春天。再难,她也没想过要放弃。

直到西充确立大力建设生态经济强县、打造有机食品基地县的战略后,西充有机农产品销到了全国各地,李晓华感受“春天”来了。2012年,她在成都开了第一家专卖店,产品随后摆上王府井、仁和春天等高端商超的货架,并在北京建起了一家直营店。“直接对接市场,简化环节,节约成本。”李晓华说。

在线下销售火热的同时,线上销售也没缺位。李晓华利用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手段,建立农产品网上交易商务平台。如今,合作社的菜粮基地达4000亩,其中获有机认证1000亩;年出栏生猪3万头,近1/3为富硒猪、无抗生素猪。在成都建成连锁专卖店6个、北京1个,在王府井等8家商超设直销专柜。去年,仅成都地区销售额就增长3600万元。

高校借智 建农产品可追溯体系

好产品要卖出好价格,李晓华找准了突破口:标准化生产,做好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现在很多地方虽然都在搞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但还很初级。一扫二维码,顶多能看到产地、时间,但用了哪些肥、打了什么药这些关键信息却看不到。”李晓华说,要把这块短板补起来,关键靠科技。

全国“两会”归来后,李晓华专门向西南交大物流工程系教授王群智请教。这位留日多年的物流装备技术专家给了她信心:“技术不是问题,要全程监管到位,农事和投入品信息记录到位。”

这套可追溯系统要真正建起来,投入要上亿元,“光靠一个合作社很难。”李晓华准备邀请王群智以技术入股,研发质量安全追溯和冷链物流装备,“目前正在制订方案,准备发动有意向的企业抱团一起干。让好东西卖出好价钱。”

为了使种植基地的农产品真正做到纯天然、无污染,李晓华不仅在种植基地设立了农产品研发中心,每年投入研发经费180万元购置仪器设备,还积极与川农大、西南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

同时,李晓华在生产基地推行“猪、沼、菜”循环经济模式。基地通过养殖场的废固液进行厌氧发酵,年产有机肥近万吨、产值1200万元。仅此一项,比传统种养模式节约投入近100万元。

致富不忘本 带动村民致富

“我富了,但不能忘记曾经给过我支持和帮助的人。”李晓华表示,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实现持续增收,是企业家的责任。

据介绍,李晓华的生产基地每年支付土地租金38万元,常年使用劳动力300余人。合作社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1.2万农户发展特色产业4万亩。

为让村民掌握科学种植技术,李晓华举办培训班67期,培训农村劳动力7500人次,让每户至少掌握1至2门种植技术。她还在生猪养殖中探索出企业出资建园、政府项目补助、农民参与经营、银行信贷、合作社搭建平台的“五方联动”机制,带动350户农户户均年收入6万元;在果蔬发展中创新“两统两返”模式,实现“土地量化入社、政府统筹建园、企业市场引领、专合统管生产、风险基金储备、农民返包创业,保底价格营销、二次返利互赢”,带动120户农户返包土地250亩,户均年收入3.2万元。(李同周 蒲南平)

(原标题:做放心农业 抢滩高端市场)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